知识创新背景下《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教改研究

时间:2022-10-04 05:57:42

知识创新背景下《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教改研究

摘 要: 在实施“车辆工程卓越计划”的背景下,文章针对《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广、知识点多、学时有限等特点,提出了该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应做出相应改革,确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建设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关键词: 卓越计划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发展计划。“卓越计划”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1,2]。2011年我校华东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列入教育部与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集工程材料、热处理工艺、铸造、焊接、锻压、切削原理、刀具及机制工艺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近年来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如下问题:

一是有限的课时与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较多相冲突,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缺少重点与针对性,学生误认为该课程“没有用”,学习兴趣不高。

二是本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教学内容既抽象又复杂且涉及实际制造场景,仅靠传统的方法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是与车辆工程专业(轨道交通车辆方向)内容联系不紧密。

因此,本门课程讲授内容的取舍,重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成为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合理选用工程材料、正确制定加工工艺路线,强调技术与工艺方案的制订及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一、课程现状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较少体现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特色。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编排按部就班,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教学内容脱节。(2)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知识点增加缓慢,所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的创新性不够,没有体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能力”主线。(3)现有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中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内容仍然偏多,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思考的机会仍显不足,缺乏对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贯通,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2]。(4)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用途不够明确,缺乏学习主动性,存在教与学脱节现象。

二、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重点依赖于教学内容的改革。高校教师在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的前提下,要深刻了解铁道车辆工程师的行业标准,以及“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在铁道车辆工程师标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据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度改革,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能力。

1.保留传统。

我们应保留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工艺方法。由于这些内容往往是实际应用中最普通的、适用面最广的内容,也是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基础。比如铸造理论及砂型铸造原理性,掌握了分析思路后,可以沿用到其他特种铸造。

2.删旧增新。

应删除一些过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增添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扩展和深化课程内容。如在工程材料章节,传统教学只注重钢、铸铁等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应用讲授,对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材料及热处理新技术、新工艺不讲,而新型材料及新型热处理工艺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应增添新型材料(特种陶瓷、光纤和纳米材料的种类及应用)的内容;再如对切削加工方法中的镗削、刨削、拉削工艺等应予以简化,或让学生自学,增加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方法。

3.重在综合应用。

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中尽量选取一些与工程实际应用相关的案例,进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完工程材料之后,根据零件选材原则,以铁道车辆转向架构架作为选材的例子,引导学生从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考虑,选择合适的材料。在讲完金属热处理后,布置一个火车轮轴零件热处理工艺路线的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确定出最佳答案。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知识。

三、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是“卓越计划”目标实现的突破口。面对“卓越计划”的最终目标,各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考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

1.使用影像,现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引进实例教学,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已有的教学录像,也可以联合企业制作最新的生产影像资料。同时,可以组织适当的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带到实习工厂或实验室,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和操作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感性认识。如铸锻焊件成形过程工程等,若仅进行理论讲解,则是非常空洞乏味的。通过铸锻焊件制造过程的真实录像资料,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辅助播放,增加了真实感,效果很好;再如在切削加工时,把学生带到车间,面对车床实物边讲解边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2.强化实物,实践教学。

教学时重现运用实物讲解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内容。如在讲工程材料一章时,针对钢的分类、编号部分,应用相对应的实物教学,如手工锯条、锉刀、钻头、弹簧、滚动轴承等,并区分实物材料的不同性能要求,使学生亲眼目睹、记忆深刻。

在实验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分析实验,锻炼学生分析思考能力。例如,热处理工艺讲解完毕,可以给学生设定具体材料及材料的相关性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热处理工艺及材料性能检测方法并进行实验。采取有计划分散进行实验的做法,除教学计划时间外,学生还可利用中午、晚上等业余休息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既充分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又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将实验做得更好,收获更大。

3.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相应教学方法。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适当采用引导式、内容比较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更好地贯彻教学内容主线,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运用引导式教学法,可以给学生设计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例如在讲解铸件的结构工艺设计时,以铁道车辆的某型号转向架的摇枕为例,把“铸造方法选择,分型面选择,降低成本,在结构上应注意什么”作为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根据铸造原理进行思考探讨,给出在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工程材料部分概念多,材料种类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不容易区分、识记,热处理工艺选择难,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如热处理中的正火、退火、淬火和回火,列出表格比较它们的工艺过程、加热温度、冷却介质、组织、性能特点、应用何种性能材料、应用实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对综合性强章节或讲解完每一章节后,可应用案例教学进行小结,如典型零件的材料及成形工艺选择章节,针对典型零件(车辆弹簧、转向架侧架等不同零件)的不同工况条件和使用性能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材,正确安排其热处理工艺、冷热加工工艺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采用综合作业方法。

综合性作业是学生自主、研究型学习的实践形式,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2]。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一些综合作业题目及要求,让学生独立查阅文献、思索完成。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我们设置了有关铁道车辆常用零部件的综合性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比如车轮、车轴、摇枕、侧架、车体等零部件的材料选择、热处理方法、生产工艺过程的确定(包含该零部件各工艺的发展现状),通过综合性作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整体化、系统化,进而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图1 综合性作业流程

5.完善考核体系,增强教学效果。

考核机制对学习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多元(知识+能力)考核项目达到多元的培养目标。切实针对《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变分数考核为过程考核,致力消除传统考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仍采用闭卷考试,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而对成型工艺及加工工艺部分应采取“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给出具体课题(如综合性作业)。如一些典型零件的选材、热处理工艺路线的制定、加工工艺规程的拟定等,也可以是生产实践中工艺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前一周布置题目,题目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只要内容正确,则完成的形式不限。成绩评定采用“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30%)+期末综合作业或课程小论文(占20%)”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平时的课堂讨论、回答问题、作业、实验等。运用这种考核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通过在《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影像和现场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综合性作业训练、考核模式等教学改革,确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建设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培养卓越铁道车辆机械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

[2]白艳茹,王旭,王小宁.“卓越计划”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22-224.

[3]呼英俊,刘志平,孟延红.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综合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3):69-70.

[4]孙方红,徐萃萍.改革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1(3):23-24.

[5]潘晨.模块式教学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9-50.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11ZYXYB004);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2-5-11)。

上一篇:“导”与“演”互动 下一篇:课堂教学“怪异”现象的思考与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