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异邦的是与非

时间:2022-10-04 04:53:19

孔子学院的迅速扩张从侧面说明中国发展势头强劲,“汉语热”已成不争事实;但另一方面,“汉语热”和中国文化传播之间的距离仍然巨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500年前,孔老夫子的弟子记录下其师的“传道授业”;2500年后,孔子所秉持的儒家思想早已穿过历史的长河,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哲学思想。

2004年初,主管汉语文化推广的国家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筹建中的国家级海外汉语学习机构定名为“孔子学院”,希望它秉承孔子的理念,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而今10年过去,孔子学院虽在全球发展势头迅猛,却也遭遇了不大不小的“信任危机”与“公关危机”。孔子学院的未来往何处去?

孔子学院的“”

按表面词义理解,孔子学院应以孔子思想为教学内容。但事实上,孔子学院更像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汉语学习班。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2007年,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挂牌,它的创建人马就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然而包括西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国都缺乏足够了解。中国推出孔子学院这个项目,正是要以‘讲文化’的方式,增进与世界的沟通。”曾在美国某大学孔子学院任讲师的徐克谦说道。从创立之日起,孔子学院就毫无疑问是一项国家工程――孔子学院的任务是,不仅要让中国汉语传播到全世界的更多国家和区域,更要让西方世界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

肩负着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同时增进世界对中国了解的使命,不到10年的功夫,孔子学院发展迅猛。2013年12月8日,第八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闭幕。最新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今,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已在大学建立了460所孔子学院,在646所中小学建立了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其中美国是数量最多的国家,建立了98所孔子学院和350多个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扩展的原因来自相互的需求。”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说道:“西方需要让学生了解现在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这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不了解中国都不行。”

然而在孔子学院迅猛扩张的背后,是外界对孔子学院与日俱增的质疑与担忧――“”式的扩建是否合宜?孔子学院除了教授汉语之外,是否真正起到了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的作用?而大量资金的投入,又是否会“物尽其用”?

孔子学院背后的争议

大张旗鼓地创建,以及孔子学院多年来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和教材编制严重不足等问题,让孔子学院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质疑声。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汉语水平并不高,讲授孔孟思想对他们来说比较深奥。因此我们的课堂上主要进行汉语启蒙。”2011年,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金克华在接受中方采访时,如此介绍道。外国人在孔子学院大多学习的是中国文化的皮毛,如识汉字、包饺子、打太极等。孔子学院最大的功能则是“推广汉语文化的非营利性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甚至等同于一所“汉语培训机构”。

打太极、包饺子,说中国话,这些当然也是中国文化,但仅仅是“术”,还不是“道”。如此外国人就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思想了吗?由于一直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孔子学院所教授的课程几乎全凭教师自己安排,没有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更没有学分,这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德国某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师刘露则认为孔子学院的教材有点儿过时了。“现有的很多教材都存在问题,比如吃饭时欧洲人是分餐制,而中国人多数是一起点菜,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我们的教材里介绍了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却忽略了文化交流的实用性。”刘露说道。

此外,“孔子学院”的巨额亏损也一直引来质疑声不断。据了解,设立一个孔子学院,国家汉办至少需提供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年度项目经费则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双方承担比例一般为1:1左右。孔子学院不但提供文化课、太极课、汉语水平考试,甚至提供带补贴的“中国之旅”。据统计,仅2009年,中国政府对孔子学院的投入金额就达到了1亿4千5百万美元。德国杜塞道夫孔子学院院长哈赫堡甚至曾直言:“当地大学之所以合作办孔子学院,主要是为了得到中方提供的一大笔经费,自己办语言班和演讲等活动。”

然而最大的危机还是来自西方社会的“冷眼”质疑。欧美国家有观点认为,政府和权力不应插手民间机构,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学院不免有对其输入价值观,搞“文化渗透”之嫌。2012年5月17日,美国国务院公告:目前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要于当年6月30日离境。虽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在当月24日回应说,事件源起于签证新规问题,美国将尽量在不让任何老师离开美国的前提下解决事件,但此事足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于孔子学院也并不都是那么“欢迎”的。

文化走出去需要新路径

百年之前,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以每年2万法郎的数额,在巴黎大学设立中国学院,引起轰动。徐世昌还计划在西方主要国家的首都逐一设立中国学院,却因过早下台而未能如愿。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孔子学院情结由来已久。

“孔子学院无论是在开发目的、合作平台,还是运行机制上都仍然处于一种‘高成本低产出’的弱势竞争状态。”一些学者直言道:“而与之相比,西方社会向世界推销的文化教育产品却处于强势竞争状态。”与孔子学院相类似的机构,还有德国歌德学院与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后两者在西方对外文化产品中的地位相当有限,但它们却将优势资源集中到了关键方面:比如在国外办综合大学,资助高端的多学科的国际学术思想交流,输出代表本民族强势文化传统的政治、宗教、经济学、哲学等课程,选派并资助各种渠道的专家学者向海外推销本民族的思想和精神产品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鸣认为,交流与传播中国文化,必须得有媒介,就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得有一个加工改造的过程,即“创新”的过程。“比如,翻译中国文学著作,看中国国产电影,这些也是让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但这种方法,不是强制输出,人家愿意看,自然就达到文化走出去的目的了。”张鸣说道:“如果以国家名义去做,就得慎之又慎。实际上这样的效果反倒不如在市场中进行文化交流来得好。”

上一篇:歌剧在南半球:包罗万象 下一篇:《卡门》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