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城隍庙钟鼓楼建筑特点分析

时间:2022-10-04 03:29:59

青海湟源城隍庙钟鼓楼建筑特点分析

一、湟源城隍庙概述

湟源县距省会西宁约52千米,因湟水发源此地而遐迩闻名,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又是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丝绸南道要冲,闻名于世的唐蕃古道,取道日月山而抵拉萨【1】。六百年前,这里因险要的地理位置,被称“海藏咽喉”,清中晚期发展成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城隍庙坐落于湟源县城关镇湟源古城内西北,城隍庙占地面积约为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余平方米。建筑整体是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为三进两院布局;据记载城隍庙始建于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2】,是湟源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也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钟鼓楼是湟源城隍庙内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未经后世修葺的建筑,也是城隍庙中的重要建筑。本文以湟源城隍庙中钟鼓楼的建筑特点展开叙述。

二、钟楼与鼓楼的现状

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古人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而敲钟击鼓,历朝历代规定不同,如:齐武帝(483 年- 493 年)时,在景阳楼内悬一口铜钟报时,只在晚上击鼓报时;而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更有“净街”、“晨钟暮鼓”等规定。此看见,湟源城隍庙的钟楼与鼓楼自然也应具有报时的功能,在这里自古就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

入山门,数步即戏楼,湟源城隍庙的鼓楼位于戏楼左侧高约8米,为上下两层建筑,是以石头与立柱为支撑的建筑,一层为有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前后各八个圆木柱支撑,在鼓楼正面设有蹬楼小券门门内建筑有蹬楼通道,层檐十分壮观;鼓楼二层四角各有一支立柱,左右前后间距皆为2米,在二层中央便设有一鼓,鼓的直径约有1.5米,离地距离约为0.9米。鼓楼整体建筑独特,造型优美,布局巧妙,它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使人流连忘返。

钟楼在戏楼与鼓楼右侧的钟楼的建筑比鼓楼稍高一些,与戏楼高度相仿,钟楼高度约为8.5米,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一层与鼓楼一样都为石头与木柱的结构,二层中央设置一钟,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该楼上的钟是一顶铁铸钟,通高是2.9米,下口直径有1.3米,另据观察此铁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据口传钟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三、钟楼与鼓楼的建筑特点

钟楼鼓楼整体皆为二层楼四角攒尖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底层每面三间,上层收为一间。按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鼓为木质,所以东方置鼓;西方属金,钟为金属,所以西方作钟楼。

宋朝的建筑文献――《营造方式》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献更有组织,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以掌管宫室建筑,使建筑艺术的传承更加系统。而元在用移柱、减柱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到了清代,沿袭前代的的建筑特点,并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建筑更崇尚精巧华丽,这在湟源城隍庙的钟鼓楼上可见一斑。

在我国大部分钟楼与鼓楼建筑格局与形式一样,属攒尖建筑,攒尖建筑最早起始于汉代,攒尖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攒尖建筑在我国古建筑中大量存在,古典园林中各种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亭等都属攒尖建筑。湟源城隍庙中的钟鼓楼为四角攒尖顶建筑,因其脊面坡度较大,又有飞檐出现。清代建筑屋脊变化最为丰富,有正脊、垂脊、博脊、角脊、垂脊等,随着发展出现戗脊、元宝脊、横屋脊、圈脊等等。而在湟源城隍庙的钟楼、鼓楼的房顶屋脊上,形态万千的形如鸟兽鱼等饰物,使钟鼓楼美观大方又富含寓意,颇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在钟鼓楼四个脊面上各有一只戗兽,兽头为龙头,起作用可分为四点,第一:驱邪镇妖、第二:固定屋顶、第三:防雷设施,同时也是等级的象征。在古代,戗兽越多,表明建筑物的等级越高,该城隍庙的钟鼓楼的突出特点之一便是在戗脊上有明显的走兽。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糅合了汉藏两种民族文化之元素,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四、钟楼与鼓楼的装饰特点

彩绘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瓦当”和“滴水”也是湟源城隍庙中两种主要构件,它们分别和简瓦、板瓦一起使用,还有砖雕等等都增加了湟源城隍庙的装饰性。

在古代汉族建筑中,古建彩绘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彩绘就是俗称的丹青,而古建彩绘就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古建筑物上绘制装饰画,不仅美观,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筑物寿命。在我国许多清代早期旋子彩画方心锦纹的品种是非常丰富的,如有多种画法的 软、硬别子锦、编织锦、宋锦等等,锦纹设色斑斓,纹饰构成耐人寻味。在湟源城隍庙的钟鼓楼中才会也是最为有特点的一种装饰手法,其颜色除依照汉式常见的用色外,明显受藏族装饰的影响,图案题材则除了有道教常用的图案和儒家思想装饰中常常出现的图案,还可见到一些在当地藏族中较为常见的装饰元素。虽然历经岁月,有些颜色已经逐渐脱落,但依然可以体会出当时的色彩绚丽。

斗硎侵泄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泶递到立柱(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碛钟幸欢ǖ淖笆巫饔茫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斗碇性毯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古代森严的体系。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如今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湟源的不管是钟楼还是鼓楼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这也使得钟楼和鼓楼的整体建筑显得更加紧密。木雕的斗拱在钟鼓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斗拱的图案也与枋心的图案一样,更好的将斗拱融入钟鼓,也是鉴别该城隍庙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湟源城隍庙具有丰厚的审美价值,纵观城隍庙发展的历史,我们知道我国城隍庙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各地区风格不同的建筑,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在古代,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必建城隍庙。湟源城隍庙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更是当地信奉者的心灵天堂,而作为城隍庙中的钟楼、鼓楼作为古代人们报时的一种方式,在历史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独特装饰是其他地区的城隍庙钟鼓楼所没有的特点使得钟鼓楼及整个湟源城隍庙都具有更多更复杂的研究价值,通过湟源城隍庙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湟源地区乃至青海的历史发展和民间习俗,湟源城隍庙和它的钟鼓楼对于研究整个城隍庙的文化、历史、艺术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据《汉书》记载早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临羌县,湟源属临羌县地,归金城郡。曹魏期间,因军事需要,县治移驻湟水北岸。

[2]《湟源县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6

项目名称: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编号qhnuxskj2016031《湟源县城隍庙建筑风格与布局艺术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吕孟哲,山东省临沂市人,1997年9月;付亚婷,青海省湟源县人,1997年2月;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 下一篇:信息技术助推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