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0例

时间:2022-10-04 02:38:16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0例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予自拟排毒方保留灌肠,灌肠1~2次/日,连续15天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经治5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9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结论:排毒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应用疗效可靠,使用方便。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 保留灌肠 排毒方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的中末期,属中医癃闭、关格等范畴,近年来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常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50例,均符合《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的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肠道疾病、周围炎及脓肿等。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0~70岁;高血压肾病15例,慢性肾炎20例,糖尿病肾病15例。病程6个月~3年。

治疗方法: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治疗,加用中药自拟排毒方保留灌肠,组方如下:大黄30g,煅牡蛎30g,煅龙骨3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15g,丹参20g,红花20g。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浓煎至150ml,纱布过滤后,待药液温度降至37℃时灌肠,患者左侧卧位,用石蜡油涂肛管,嘱患者深呼吸,将肛管插入内,插管动作宜轻柔,一般插入肛管深度20~25cm,灌注完后适当抬高臀部,慢慢拔出肛管,保留灌肠约50分钟后排出。灌肠期间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次数、颜色,以患者每天泻便3~4次为宜。如为水样便、血便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灌肠1~2次/日,连续15天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血肌酐降低≥20%;②显效: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肌酐降低≥10%;③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④无效: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血肌酐增加。

结 果

经治5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临床痊愈19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

讨 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危重症之一,其病机主要是正虚邪实,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壅塞三焦而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口服用药困难,通过结肠给药,药液作用于肠黏膜毛细血管,利用肠道自身潜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清除肠内和肠黏膜上血液中的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将毒素同大便排出体外,又能减少药物通过肝脏的相互影响,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方中大黄通腑泻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能促进肠蠕动,抑制肠内的水分吸收,使聚集体内的水分和湿毒从肠道排出,同时大黄含许多人体必需氨基酸,利用它合成蛋白质,抑制蛋白分解,降低血液中肌酐、尿素氮水平,达到肠道透析的目的。煅牡蛎、煅龙骨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缓大黄峻下之弊;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可预防和控制感染。丹参、红花活血化瘀,扩张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小球灌注和滤过,改善肾功能。诸药合用,共奏通腑泻浊、活血化瘀、清热排毒之效,临床应用疗效可靠。

上一篇:心电图房颤与宽QRS波心律失常的临床探讨 下一篇:超声监测卵泡及子宫内膜在不孕症治疗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