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圆通寺佛教文化概述

时间:2022-10-04 01:02:11

云南圆通寺佛教文化概述

摘要: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受印度以及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云南的佛教接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佛教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圆通寺作为云南佛教体系完备的代表,融合了佛教的三大主要流派即大乘佛教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 在碑刻、石雕、音乐以及对联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这在国内都是极为罕见的。

关键词:圆通寺;佛教文化;多元化

云南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的推移,环境的变迁,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产生了云南多种多样的宗教文化。在昆明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 圆通寺因其历史及影响力,在昆明城市结构和市民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处闻名于世的佛教圣地, 更是市民日常生活、岁时节日或逢人生重要关口之际经常选择前往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众多市民精神中的一部分。长久以来,圆通寺的影响能力已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圆通寺简介及文化背景分析

圆通寺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云南省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它位于昆明市区内的圆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云南省和昆明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已有 1200 多年的建寺历史,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享有盛名。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夹在几大文化板块之间,在众多宗教文化的感染熏陶下,作为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圆通寺具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寺院的独特之处。

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初名补陀罗寺。“补陀罗”补陀罗迦,乃梵语音译,在佛教中被认为是观音菩萨居处。 据此推断, 圆通寺兴建之初应为观音道场,专奉观音菩萨。经过多次重修与增建之后,形成园林景色和宗教寺庙融为一体的佛教圣地。

A通寺殿宇依圆通山势修建,寺门临街,给人以 “到门惟有寺 , 入寺始知山 ” 的感觉。寺门外是凡世间的芸芸众生,寺门内则是阪依佛门的一片净土。进寺门后,不是上坡,而是沿着中轴线一直下坡,这种建筑布局在我国是极为少见的。大雄宝殿处于寺院的最低点,低于寺门10米左右。这种倒坡格局固然是受地形的影响,但寺院初建选址时不加避免,应已包含了某种特殊的观念,让人想到观音退水、伏镇罗刹等传说。寺宇坐北朝南,以圆通宝殿为中心,前有一池,两侧设抄手回廊绕池接通对厅,形成水榭 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独特风格。从建筑学上讲,它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被誉为 “螺峰拥翠 ”, 成为昆明八景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圆通寺已成为云南人昆明人登高揽胜的妙境及祈求神明的佳地。圆通寺作为佛寺园林,保持了宗教空间的基本格局,维持了宗教空间 中轴对称布局以及寺院的宗教氛围。同时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合理的布置,相处融洽。圆通寺整体特点突出,是云南宗教园林的杰出代表。

二、云南宗教文化影响产物下的圆通寺相关分析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在国内与、 四川、 贵州、 广西相连,对外与缅甸、 老挝、 越南等南亚国家接壤,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 “丝绸之路” 的主要交通线。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中心枢纽地区,因此云南既受到中土文化,同时也吸收印缅文化和吐蕃文化的影响。文化是没有国界性质的,它发展到成熟时段必然会向外进行传播,佛教亦然。由于云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必然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在上,云南是南亚诸国同中原王朝交往的中转站,是彼此进行经济、 文化交流的驿站,各种文化在此交流、传播。佛教通过民间和政治上的交往不断从四面八方传入云南,云南的佛教接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佛教体系。

宗教文化的多年碰撞,塑造了圆通寺以汉传佛教为主,兼融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的独特寺院。云南佛教独有的“两系三传”,使圆通寺更加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佛寺。其主体建筑为汉式风格, 铜佛殿为东南亚风格,配以密宗殿的藏式装点,佛教 “两系三传”风格集于一寺。圆通寺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与云南本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仅传承了建筑风格上的传奇技艺,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一个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交融产生的佛教文化艺术品。使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这种文化财富,并且保护和传承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世人敬香,通常心有所求:或求财求福,或求病愈身安、老少健康,或求生子生孙、人丁兴旺,或求谋事顺利、升官发财,或求丰衣足食、岁检人丰……圆通寺的存在正是满足了众多信众们的诉求。用不同的方式 , 对生命和世界作出诠释,对现实世界的人类具有明显的启迪、安慰、寄情的作用。它能适应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包括获得慰藉的需要,摆脱恐惧和孤独的需要,群体交往的需要,追求平静的需要,情感宣泄的需要。

三、圆通寺佛教文化下的音乐形式

宗教仪式与音乐艺术相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人类初期就将宗教及音乐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杨荫浏先生说:“正因为音乐艺术有强大的感染力,所以古人常将音乐的起源归之于神明的作为,视音乐的效果,为有巫术的作用。”佛教仪式中的音乐,也具有这种人类的共性心理,起源很早。“梵呗”即是古代印度宗教的曲调。现在中国佛寺中流行的佛乐,是从古代印度的“梵叹”经过漫长的演进,吸收并融合了中国古代乐曲及民间音乐形成的。

昆明圆通寺佛曲音乐是大乘教传派(亦即汉传佛教),佛曲音乐是宗派承袭式的。其佛事音乐中,没有云南地方性的音调及个人新创的曲调。所唱的各类佛事中的音调,主要是采用的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印行的部分。这些曲调的具体运用,与各类礼仪佛事相对应,相互交融流通。圆通寺佛事音乐状况,基本反映了昆明城区及近郊的情况。昆明的圆通、华亭、沐竹三寺,可谓是昆明地区最大、最具佛教权威的三个大寺。这三个大寺,都有正统的佛教宗传及佛寺制度。逢到一些佛教节日及礼仪,如小型拜忏,各佛圣诞日,有的寺里自己举行,有的由佛协出面,联合各寺及昆明居士林共同举办。在这些礼仪程式中,三个大寺及居士林所用的佛事音乐,均统一用圆通寺经常唱诵的经赞曲调。

四、结语

圆通寺是云南佛教文化的一个强有力代表。云南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 也经历了兴盛衰微的不断交替。就总的趋势而言, 当其能较好地吸纳其他文化因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时,就会兴旺,就会发展;反之,就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这与云南的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别无二致。历史告诉我们, 坚持开放,传统文化不断吸收新的营养, 在呈现多样性的同时, 又不丧失其固有的文化精髓是其最佳的发展模式。云南佛教文化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云南民族文化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还必将这样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赵伯乐.云南佛教文化的多民族性[J].思想战线,2001(04):89-92.

[2]高岩.明代云南佛教文化现象探析――《徐霞客游记》读书札记[J].黑龙江史志,2009(17):22-23.

[3]王祖力,朱勇.昆明圆通寺佛寺园林景观分析[J].现代园艺,2013(06):75.

[4]冷琪雯.圆通寺信仰文化现象的功能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34-37.

作者简介:刘素晶(1991-),女,汉族,西南林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艺术设计。

上一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 下一篇:乡村治理中的制度权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