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

时间:2022-10-04 12:41:46

浅谈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

摘要:在现代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已经越来越受到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我校在近两年的课改实验中,全面落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已面临很多问题,现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学现状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96-02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之一,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其指导思想是使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支持基础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下面就我个人对本校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型、教法和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根据我校硬件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给高一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给高二学生提供了《网络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两个模块供他们选修。这样通过高中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的学习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信息技术。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农村,在初中和小学基本上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甚至有的学生连电脑鼠标都没动过,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群体,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何在一个星期一节课内实施个性化和差异性教学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有不同,因此在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一一去解决这些问题时间就是一个难点。因此我们目前的方式是只能顾及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目前我的课型基本上是"任务驱动式"和"小组协作式"的课型与"牵引式"教法、"质疑——讨论——交流——小结"的学习模式。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型也逐步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结合"教材+配套光盘"、"学生自编自导式"的教学模型。

2.教学评价与成果测试

信息技术学科评价方式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成果测试应该包括上机考试和考核知识技能的常规试卷考试(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兄弟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所采用的模式)以及过程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一直以来是我们学科很难有效实施的一个模块,对我而言是有花无果或是收支不平衡,甚至有些时候会无从着手。有幸前不久到一所示范高中听了一节课——《编程解决问题》,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课堂的评价与测试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原来过程性评价也没我想象中难,这位老师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本堂教学目标达到。下来我作了深思和改革,对我后面的课也提供了许多帮助。但是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这样去做,一是课堂没有没时间,二也是没太多资源,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我本身的专业功底和教育教学水平达不到。所以我坚持学习教育理论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以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需求。

3.课堂资源的有效利用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我深知课堂里的已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非堂重要的。如:学生、投影仪、音箱及桌椅等等。而学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已有的经验、能力和兴趣是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动起来,就要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来结合课堂里的其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使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成。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堂课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了我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设计出能带动学生激情的教学设计,那对以后的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如何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的第一堂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以带有哲理的三个故事作为本课的切入点,"鲍勃和托德的故事"、"身处孤岛如何求救"、"一个推销员的故事"。让学生读完三个故事后分别说说故事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以及故事背后掩藏的信息。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参与讨论、探究的情境。接着让学生总结人类是如何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的,这样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眼睛看耳、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用手摸等多种方法,但如果是入眼看不见的东西,学生想到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这校就自然将知识迁移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上来了,本课的知识框架也就清晰明了了。一节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就在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中变得简单和有趣了,他们觉得这些知识都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教师在课堂中穿针引线,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建构起有关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新知识。

4.忽视情感的渗透

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里,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信息技术课堂,我们会更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忽略情感在课堂上的作用。情感教育目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情绪及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与人交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方面;二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等。举个例子:在讲解《信息价值的判断》内容过程中我们引入"责任感"一词,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播放"天津卫视-中国第一航母金钻表"广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无处不在的真伪难辩的信息,如何区分信息的价值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接着呈现几个学生身边的信息,让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的知识来判断(这样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进一步形成与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因此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的基本内容。

5.忽视教材与新课标的有效结合,缺乏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方向指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整个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组织都和引导者的作用,"创新"和"个性化"在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繁,体现了新时代对学生和人才的要求,与社会发展前进的步调一致。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6.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偏差

这三者的关系就是如何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下表中的内容就清晰地呈现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结果1超过学生

学习能力、

负载过重弱被动强化、重复枯燥、厌倦、

最终致厌学2与学生学

习能力基

本相适应可以逐步

得到加强被动与主

动相交引导并配合

学生完成有兴趣、

建立信心、

最终致能学3(教材)内容

与学生已

经匹配、

统一逐步完善、

提升主动自主、

合作探究达到"以之

渔"的目的6.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我从教四年有余,信息技术课堂打破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传统模式,每个老师的课堂也不再是以前死气沉沉的,有了"活"的元素,也呈现出了一些新意。感谢新课改让我开始对信息技术课堂有了深入的思考--首先从课标开始,每天把《标准》带在身上,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对每一章节内容与课标对应研究,并写出自己教学心得与处理该内容的对策。接着我会在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深入了解他们对本节内容事先掌握的程度,也可以争求下学生对这节内容提出参考教法与学法。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堂要有生动的趣味活动、老师的语言要幽默、要有亲切感,另一部分学生则需要信息技术课全部还给他们,可以自由地在机房里上网游戏。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计算机技能培训,如果没有高考,他们愿意花大半的时间学习信息技术课。这样的要求完全脱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很符合学生的成长历程。

7.教师缺乏不断学习的毅力和创新精神

俗话说:"教学和谐情为桥",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只有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利用课余时间和工作之余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做一位新时代与时俱进的老师。

总之,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时刻,教师这个担负着培育创新人才重任的人泯灭。职业,其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我国中学教师创新能力目前的发展水平还较低,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新课改的春风下不断探索与创新,总会让信息技术学科再上一个台阶。参考文献

[1]张小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零陵学院学报;

上一篇:如何优化物理课堂 下一篇:自备实验材料与科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