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的故事

时间:2022-10-04 12:36:55

城大的故事

作为一名香港城市大学的老师,我能想到的城大故事,恐怕就是我的学生了。城大正是因为拥有这样千千万万的学子,才有了她今日的光辉。

“十一。”一位少女从昏睡之中醒过来,一开口,说的就是这两个字。那不是白雪公主昏睡的童话,而是去年我的学生施宝欣的故事。城大每年十一月举行毕业典礼,还未领取毕业证书的施宝欣,一直念兹在兹。她的心情,一般人很难明白。

施宝欣二零零六年九月进入城大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当时,她和所有新同学一样,朝气蓬勃,有许多美丽梦想。可惜,入学不过两个月,就发现她患上癌症;肿瘤切除之后,不过六个月,更发现癌细胞已扩散。她没有气馁,一面治疗,一面强忍病痛读书,有时病得不能上课,同学会把上课录音带送到她家里,老师也会登门授课。她咬紧牙关,和病魔恶斗了三年,完成了学业。

但是,这位好学的姑娘,等不到毕业典礼来临了。有一天,她昏迷过去,急送医院,醒过来,说的就是“十一”。主诊医生担心她熬不到十一月,为了圆她的梦,作为老师,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想办法为施宝欣特别安排毕业礼。但学生毕业,须经重重委员会审批,根据正常程序,不可能办得到。我于是打电话给各委员会主席,大家通力合作,一天之内,完成一切必需手续,还印好毕业证书。第二天,施宝欣一早就起来,抖擞精神,略事化妆,出席我们为她在医院举办的毕业典礼,在父母面前,笑盈盈地从校长手中接过证书……

十多天后,施宝欣溘然大去。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她领取证书时的笑靥。这笑靥洋溢的正是城大精神。

城大只有短短二十七年历史,未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未有广植人心的形象。我曾在香港、英国、澳洲几家颇有名气的大学读书、教学,但始终觉得,城大有其独特的精神。那精神可用四个字做注脚:奋斗、关怀。

城大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上,位居一百三十名之内,以这样年轻的大学来说,成绩固然不错,但无可讳言,我们的同学,不都是顶尖的。所以,大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鼓励同学发愤图强,并尽量给同学上进的机会。才具不凡的同学,进了城大,只要用功,自然更有机会扶摇直上。

另一个我要讲述的故事,是生物及化学系的学生詹宝。

詹宝来自北京。她高中的时候,到过砷污染的市镇,目睹污染给居民带来的病苦,立志研究生物医学,造福世人。生物及化学系见她是可造之才,特别给她进修机会,一年暑假,送她和另外两位同学到日本国立实验室实习――这实验室和我已经合作多年。

有趣的是,主持实习计划的那位日本朋友,跟我谈到三名实习生的表现,只是盛赞:“有两位十分勤奋。”我心里纳闷:“这是说有一个同学不‘十分勤奋’吗?那同学是谁?”原来就是詹宝。而她不符合日本人“十分勤奋”的定义,不是因为没有做好研究工作,而是因为周末没有回实验室加班。

但实际上詹宝没有偷懒,更没有浪费时间。她明白,求学不限于读书实习,还要广见洽闻,于是利用周末,到京都等地,游览古迹名胜,了解人情风土。除了去日本,她还争取机会,到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实习,为的就是广开眼界。城大毕业后,她获牛津大学取录,攻读染色体及发育生物学四年制研究课程,更获四年全额奖学金。这课程只有五个学位,甄选学生非常严格。

詹宝有一番话,令我欣慰之余,也感慨系之:“城大给我的,除了谨严的培训,还有宝贵的实习机会。不是城大悉心栽培,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身为城大学生,我引以为荣。”令人感慨的是,有些毕业生并不像詹宝那样,饮水思源。

我曾遇过个别毕业生,有了成就,即有意无意地把城大从他们的履历中抹去。抹去的还有他们在学时城大给他们的多方扶持。他们一定是觉得,要哈佛、牛津那样的大学,才配得上他们的成就。也许,这是人性的一面,不必深怪。而他们的表现,还可视为对城大的鞭策。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务求教研上更上层楼。

可喜的是绝大部分毕业生,对母校是感铭于心的。我希望这些校友也和母校一起努力,出人头地。毕竟大学和校友的荣誉,表里相依。校友的成就,是大学教研质素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望城大的发展,我心里不无矛盾。无论是社会还是其他团体,初期总是比较单纯,人情味总是比较浓郁。到发展成熟,早年的单纯就会消失,人情味往往也会转淡。城大发展,会不会削弱大学目前对每一位同学的照顾?我希望不会,但不能不警惕。

不少有悠久传统的大学,对学生所修课程,学业取向等,会按照传统,引而导之。城大则不然,没有传统的包袱。我们的课程林林总总,而且都达国际水平,供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学生的选择,能保证明智吗?我们多少有点忧虑,过去几年,也开始给学生一点指引。为难的是指引必须适可而止。我们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事,就不能步步牵着他们的手走。我们的理想,是尽量让学生自由选择,然后尽量给他们学业上最有力的支援。

学业上的支援,我们力求周全。比如说,城大和海外不少大学关系密切,学生往外国学习的机会也多。学生出发之前,大学会为他们办预备班,使他们能从游学之中,获得最大裨益。而游学归来之后,也有研讨班,帮助他们归纳所见所闻。

除了学业,学生的经济甚至感情问题,有时也须我们帮助解决。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或可安排在校内兼职,让他们有点收入,并累积工作经验;感情上,遇到打击的同学,成绩可能突然一落千丈,有些甚至打算退学,怕再见校内旧情人,怕校园处处触景伤心,我发现这样的同学,唯有尽心劝导。年轻人跌倒,很容易就站起来。有一位失恋同学,我约了他定期见面,但他不久就没有再来。原来已经有了新的女朋友。

我希望,城大迅速发展之余,关怀同学的精神能够维持不坠,给学生的实习和游学机会可以更多。施宝欣父母捐给城大的五万元奖学金,詹宝上牛津大学的故事,证明我们默默耕耘的努力没有白费。

(作者简介:林群声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主要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事务,包括奖学金、海外实习、学生辅导等。)

上一篇:内地生的香港行走日记 下一篇:情牵身系陆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