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网络招聘诈骗

时间:2022-10-04 12:06:44

防范网络招聘诈骗

又到一年毕业季,伴随各大高校毕业典礼的来临,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已经尘埃落定。作为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标志,求职经历总是夹杂着汗水与泪水,让人失落也让人欣慰。而作为不少人选择的网络招聘,或许还让一些求职者体验了一把“无奈”与“愤怒”。

险被骗去广东

今年3月份,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四学生郑欣(化名)正忙着在网上四处投简历。临近毕业,求职心切,但凡网络招聘平台上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位,她都投了一个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来了一家公司的“面试电话”。

“‘面试’进行了20多分钟,感觉比较正式,提的问题也比较专业,对方说如果面试合格需要去广东的公司总部接受培训,还告诉我3个工作日内就会有结果”,郑欣这样告诉《经济》记者。“电话面试”最后,对方还特地提醒她不需要费力打总公司电话查询结果,不合格就不会有电话通知,但郑欣也没太在意。

就在“面试”后的第3个工作日,这家广东公司告诉郑欣她已通过“面试”,接下来需要到韶关参加培训,并且一一告知其报到号、体检号,需要她带上身份证、学生证的原件和复印件以及体检报告书等一些资料。郑欣说:“当时挺高兴的,因为对方提供的待遇还不错,包括住宿、工作餐、五险一金,基本工资近4000元/月,提成在1000元/月左右,虽然去广东培训但工作地点在消费水平比较低的石家庄分公司”。

随后两天,郑欣一边准备资料一边和辅导员请假,购买了从北京到广东的火车票并且在出发前去招聘公司的官方网站上找到了总部的电话,希望进一步确认后续流程。“当时是晚上8点多,直接打过去,竟然有人接,对方告诉我韶关的培训机构属实,而且也有分公司在石家庄”,郑欣回忆当时的情况,告诉《经济》记者核实后自己反倒起了疑心。

晚上8点,前台怎么还会有员工?当初为什么告诉她不要打总部电话?带着疑问,她向当地114查询上述网站预留号码,114系统告知此号码的确为所在公司网站的固定电话。随后,郑欣在工作时间拨打这一电话,不仅接待人员不同,得到的回答也完全相反――公司并没有她提到的职位招聘信息,也未在韶关设立相关培训机构。

“当时就感觉不太对,辅导员了解事情后建议我请‘电话面试’中的联系人发传真证明韶关的培训机构,可对方推脱了”。被拒绝后,郑欣直接向当地的12315热线求证,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得出“招聘诈骗”的结论,表示已收到类似投诉。她告诉记者,自己算是有惊无险,真要独身一人去了广东,后果不堪设想。

对此,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宣传推广部负责人张老师向《经济》记者指出:“现在招聘平台太多,很多招聘信息通过电脑、手机应用端,其真实性的确有待考察”,她表示,每年招聘季都有求职学生被骗的情况,损失钱财不说,还容易影响心情、延误找工作的时机,“我们不能对网络招聘以偏概全,但相比之下,挂靠政府机构、与学校关联的招聘信息可信度更高”。

多名目防不胜防

并非所有人都如郑欣谨慎、幸运,被骗走钱财的求职者不在少数。

消息显示,6月2日,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某在读研究生在智联招聘上看到“环球星空(北京)传媒有限公司”招聘英语兼职翻译,投简历后接到面试通知。面试过程中,对方以签订笔译服务和保密协议为由收取3000元“制约金”,随后再也无法取得联系。此前,山东枣庄名为童光亮的待业青年因网络招聘来到北京面试物流跟单员的职位,结果在交给面试人员1200元钱“伙食费”后被安排到保安公司工作,向他收取费用的人也消失不见。电商营销专家龚文祥更于6月中旬多次在社交媒体披露,很多青年求职者因虚假网络招聘消息被骗走几千甚至上万元,告诫大家“所有兼职刷单都是骗子”。

上述情形也只是非法行为人员欺骗求职者的部分手段。“报名费、培训费、面试押金、资料费、服装费等各种各样的名目,都是一些所谓的招聘单位欺骗人们的手段。有些公司设立之初就是为了实施诈骗,以招聘为幌子收取费用后再消失”,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教授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实际上,各大高校在求职高峰到来前期都会对毕业生进行求职培训,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如何鉴别虚假招聘信息。解廷民指出,每年求职高峰期在当年11月到第二年5月之间,这段时间,很多高校会举办多次培训会、交流会,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建议。“不得不说,有些学生可能比较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觉得骗不了自己,结果撞了南墙才后悔”。

解廷民对记者强调,不仅应届毕业生网络求职容易遇到被骗的情况,已有工作经验的人也不例外。对于求职者,他建议保持谨慎态度,不要因为对方提出的费用金额较低就不在乎,“可能一步一步被带入陷阱”,更要从心理上有一个认知,“根据国内就业促进法,职业中介机构向劳动者收取押金、扣押证件是违法的,而提供工作的单位根本没有理由向求职者收费,双方尚未建立任何法律关系。”

管理标准欠缺

据悉,自2016年2月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200多家严重违规开展招聘的网站,其中有159家涉嫌提供大量违规虚假招聘信息,还有49家网站根本未经备案或许可。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网民投诉的网络欺诈类型中,招聘诈骗所占比例最高,以面试为幌子巧立名目收费的诈骗更是高达74%。

从上述行政执法实践可以看出,网络招聘诈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招聘平台本身不具备资质,聚集大量违规招聘信息,二是不法分子借助正规平台虚假招聘信息。司法实践中,后一类型更具有隐蔽性,也更普遍。

“正规平台都会要求招聘企业提供资金证明和资格证明,不管是邮件方式还是影印资料,可是平台是否有时间、经验、经历去一一鉴别就很难说了。审核需要面对大量信息,因此通常是形式上的查验,至于公司提供的文件真实与否,大概任何平台都做不到百分百把关”,张老师这样回答《经济》记者的疑问。

易观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招聘市场规模将达到46.1亿元,比去年增长18.8%,预计2018年,这一数字将增至63.7亿元。而今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指出,2016年高校、中职毕业生高达1200多万。可以想象,抛开社会求职人员,每年接触网络招聘平台的应届生也不是个小数目。而对这些平台的监管现状又如何?

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向上网用户提供良好服务,并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基于此,招聘平台有基本的安全管理义务,对于一些明显违法的信息应当采取过滤、删除、屏蔽等必要措施予以处理,可何种程度属于“必要”、什么算是“明显”,《办法》并没有进一步阐述。而一旦求职者中了网络虚假招聘的招数,想要主张财物返还或赔偿损失都不那么容易。

根据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财产犯罪业务部主任、高级股权合伙人叶庚清律师对《经济》记者的解释,诈骗罪至少需要满足3个要件: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存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行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即便满足上述条件,遭遇骗局的求职者也不一定能到公安机关立案。

“我国刑法规定,诈骗罪的立案金额起点为5000元,实际中发生的案例往往是很多人都被骗,每个人被骗金额都在5000元之下,比如100个人、每人3000元,虽然不法行为人骗到了30万,但这些人单独去报案,公安机关不一定受理”,叶庚清分析说。此外,网络诈骗本身就具有地域广、人数多的特点,受害者之间互不知情,集体去报案也难。

那招聘信息所在平台是否需要为受害者的损失承担责任?《经济》记者查阅发现,国内目前尚无该问题的具体法律规定,需要参照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互联网领域的法规,结合平台对涉案信息的参与程度,依照具体案例判断。

上一篇:日立电梯:用创新驱动智能制造 下一篇:第五、六代电影导演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