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与性质的变化

时间:2022-10-03 10:51:35

摘要:近年来书坛同仁对“今楷”现象进行了探讨。笔者就“今楷”论观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认为有必要对书法艺术中书体与字体的关系问题、字体创新的方法问题进行澄清,围绕着楷书书法艺术的本体构成对“今楷”中所涉及到的楷书形态的变化之于性质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和阐释,问学于书坛同道。

关键词:“今楷”的表现形态;书体与字体;书体性质的变化

从2007年“今楷”概念的提出到约两年后“今楷论纲”的阐释,书坛对“今楷”现象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讨论。其中,“今楷论纲”在回顾楷书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强调楷书应该有“历史性的突变”,指出要创立“今楷”,打造时代楷书的“金名牌”,并从创作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今楷”应该有的具体的七条要求。①笔者就“今楷”论观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认为有必要对书法艺术中书体与字体的关系问题、字体创新的方法问题进行澄清,围绕着楷书书法艺术的本体构成对“今楷”中所涉及到的楷书形态的变化之于性质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和阐释,与为书同道共榷。

一、关于书体与字体

书体是在书法学领域里对汉字形态进行分类的一个专门范畴,至今为止汉字的书法表现形态总体上包括篆书(大篆和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五大书体,在同一种书体中,会书写出不同的形态,从而出现各种字体,但不管字体如何变化多样,书体中的字体形态都必须符合该书体书写的总体规则和要求,否则就属于该书体之外的字体了。汉字五大书体的不同字体书写应皆作如是观,在运用某种书体进行创作时亦应如此。

就楷书来说,回顾楷书的发展历程可知,人们对于楷书书法艺术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包括魏晋楷书、魏碑、唐楷以及之后通行的除篆书、隶书以外的所有正书。这体现了楷书书体的表现形态种类范围和本体性质的规定性,是进行楷书学习与创作的认识前提。和楷书书体一样,其他书体亦具有自身的这种规定性,各大书体之间在表现形态与本体性质上是不能随意混淆的。

实际上,在具体的书法创作过程中,出于创新的要求或者是寻求某种突破的考虑,会自觉地对所要运用的书体进行审视,力图找到某些可供变化而出新的地方。这种审视和寻找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表现形态方面进行审视和寻找,如楷书的创作,对于楷书技术构成的本体进行反复的体悟和研究,对不同时期楷书表现形态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揣摩,将楷书书写的各种用笔之法、用墨之法、结体之法和布局之法等构成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和实践训练进而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只有这样,不管是魏晋楷书、魏碑、唐楷,还是之后通行的除篆书、隶书以外的所有的楷书,才能实现书写者心迹和气息自觉而自然地与之相结合,创作出各不相同的无限丰富的楷书作品,这些作品具体的表现形态、风格神韵虽不相同,自成各家字体,但是写的都是楷书,表现的仍然是楷书的特有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诉求;另一种情况是对某种书体进行“审视”后,决定放弃或忽视该书体的表现形态因素,而想运用其他书体的表现形态进行创作,认为非如此才能达到对该书体的创新目的,殊不知这种超出该书体本体的规定性之外去寻找新意的想法必将导致创作实践脱离该书体的本质,即性质发生了改变,表现形态再丰富多样亦无济于事。如楷书的书写,不论是何种楷书,再创新也只能是在楷书范围内进行各种表现形态的变化,作品的风格、神韵、格调和气息等也会随之发生着变化,但不会导致楷书本身性质的变化,楷书变成了行书、草书或其他书体,书体性质发生了变化等于取消了该书体,何谈该书体的创新。

假使楷书创新的结果使楷书改变成了其他的书体,那么这种结果无疑是荒谬的。如象棋游戏,如果由于掌握不了“马走日字,象走田字”的游戏规则而不想遵循这些规则拿起棋子任意走动,那么游戏将难以进行,游戏规则变了,此游戏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游戏,就不能称之为象棋游戏了。正所谓“自用为家者,庸僻之俗吏;认笔骤驰者,轻率而逾律”。②

书法中的书体与字体的概念不可混淆,这是保证书法创作得以正常进行并实现科学创新发展必须遵守的规定性,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古代是这样,如今是这样,以后还应该这样。

二、关于唐楷的“激活”

楷书受自身客观的内在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发展到现在形成和出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各种字体和风格面貌,这是楷书书体自身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某种主观上认为的任何不正常之处,因此所谓的“唐以后以及近世楷书的停滞不前和式微”③之说不知所指为何,而将所谓后世的“楷书停滞不前和式微”的原因归结于魏碑和唐楷这两大辉煌的存在就更让人难以信服。

楷书发展史上的魏碑与唐楷,曾经是楷书的两个辉煌阶段,为后世楷书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供启示和借鉴的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其艺术价值是宝贵的无可估量的。对于食古不化固然要批判,但全盘否定古典更不是合理之举,认为魏碑和唐楷已经“僵化”而需要“激活”实际上已经意味着对古典的否定,至少意味着对古典之于现代重大启示作用的否定。

谈到“僵化”,不是魏碑、唐楷“僵化”了,而可能是人的思想和认识产生了“僵化”,魏碑、唐楷是历史上已经出现和形成了的文化现象,是客观事物,无所谓“僵化”的问题,亦无所谓“激活”的问题,需要“激活”和更新的是人的思想和认识,而不是魏碑、唐楷等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楷书书体中的字体形态,唐楷和魏碑是两种经典字体,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的人在继承前人已有书写形态的基础上需要自出新意,但都要遵循书体自身具有的大规则,不同的书写者的线条意味和空间布局感是不同的,就算一千个人临写同一个楷帖或楷碑,细审其笔墨、结体和布局等形态要素都是存在差别的,所蕴含的形而上的审美因素如神韵、风格、情调和气息等特征也随之各不相同。但是尽管出现以上所述的种种变化,作为楷书书体甚至是书法本体在技术特征上的规定性要求是不能变的,如果改变了,其所要承载的精神实质就会发生改变,根本性质改变了,就变得不是楷书甚至不是书法了,所谓作品的创新更无从谈起。可见要运用魏碑、唐楷进行创作出新意,需要“激活”的是书写者自己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形象思维的敏锐性,不拘泥于前人在楷书已有的技术操作和风格面貌,在遵循基本技法要求和总体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创作出形态各异但书体本体性质不变的优秀作品。

曾经有过书写者将魏碑、唐楷的用笔和结体任意篡改、甚至不惜将线条软弱化将空间怪异化而降低线条和布局质量的做法,在本质上已经背离了书法基本的技术要求和审美要求,产生的作品中魏碑和唐楷该有的神韵精神尽失,增添了不该有的病态、怪态和丑态因素,当然也可能产生的是一种美术字作品或利用汉字形象的空间构成作品,空有汉字书写之形,而无书法艺术之美,这种做法根本不是魏碑、唐楷被“激活”了,而是使它们染上了疾病,如果将此当做正确案例势必影响一批书写者误入歧途,使书法艺术走向另一种消亡,后果是很危险的。

三、关于形态与性质的变化

汉字书写的各大书体皆有属于自身相对独立的表现形态和形式特征,这些因素加起来构成该书体的全部形式语言,它们都具有客观的规定性,如楷书的形式语言和行书的就不一样,具有楷书规定性表现形态和形式特征的书体就是楷书,而不可能是行书,同样,对于行书也是如此。楷书里面加入行书的表现形态就不再是楷书了,因为书体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当然也不是行书,实际上“行楷”虽然存在,但它仍是行书和楷书的结合,就只能称为“行书”,而不能称为“楷书”,“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④,行楷在书体上属于行书。书法创作的求新要遵守基本的法则,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皆如此,在这个方面古今历代精英书家们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无数典范。

书法研究学者邱振中曾指出,“传统书法的本质与现代展出形式有冲突之处”,他对此分析认为,“传统书法追求的是人的精彩,以及人与书写深刻的交融其他一切均依附于此;而现代展览不顾一切追求的是形式的新颖与冲击力,实际上降低了对人性深度、对作品精微变化的要求。然而,只要我们还希望把书法这部历史继续写下去,我们便必须找到那条把人的深入与作品的独创性结合起来的道路。”⑤他阐释了书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体现出种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特征,这是客观规律使然,是正常的现象,但做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作者仍必须“把人的深入与作品的独创性结合起来”,唯有深入研究和体悟才可得书法艺术之精髓,才不至违背艺术门类基本运行规律的行为和现象产生。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创作中的创新思维和行为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书法艺术的本质精神和要求来进行,不能无视本来法则和规律性盲目而错误的改变,在书体方面继承传统并非对前人的东西照抄照搬和亦步亦趋,创新也不能对某种书体进行不合理的嫁接和强行改造,书体的创新务必在书体的书写形态的范围内以个人的努力熟练掌握该书体的各种技法运行,在作品中自然地体现出独具个性的神韵、风格和气息等,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成功的书法作品。

注释:

①旭宇•今楷论纲〔N〕.书法导报,2008-12-17(9)

②项穆•书法雅言〔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

社,1979:516

③同〔1〕

④刘熙载•艺概〔M〕∥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687

⑤邱振中•书写与观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140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当代楷书创作思潮“今楷”问题研究》。批准号:Hjsk2010-32

上一篇:从蒙古族“男儿三技”谈蒙古族舞蹈 下一篇:探析利用矛盾错位手法塑造动画角色所产生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