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儿童”享受父母之爱

时间:2022-10-03 08:44:17

让“留守儿童”享受父母之爱

“留守儿童”打动她的心

田金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缘于11年前她收破烂的经历——

农忙之余,田金珍经常走村串户收废品。那年冬天,她到邻村收废品,看到一个十多岁、头发脏乱的小男孩蜷缩在烂棉絮里做作业,房子里四壁空空,从屋顶能望见天。

田金珍问那个叫麻兴文的小男孩:你的爸爸妈妈呢?这轻轻的一句话,却让那个孩子泪如泉涌。他哭着说:“爸爸妈妈到南方打工了,三年都没有回来。”听了这话,田金珍心里一阵酸楚,她塞给那孩子两块钱,默默地走了出来。

半个多月后,下了一场大雪,田金珍路过麻兴文住的那个村子,不由得想去看看,却发现那间房已被积雪压塌了,孩子也不见了。她忙去学校打听麻兴文的消息,老师无奈地对她说,这孩子离校出走了。这句话把田金珍的心揪得很痛很痛。

田金珍在吉卫镇各屯村遇到一个叫龙燕的小姑娘,龙燕告诉她,妈妈在出去打工之前,在家里种了棵桃树,临出门前,告诉她常给桃树浇水,等桃树长大了,妈妈就回家了。自妈妈走后,龙燕精心照看这棵树,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桃树长大了,还开出了漂亮的花,可妈妈却一直没有回来。说到这里,龙燕的大眼睛水汪汪的。田金珍轻轻揽住龙燕,却不知道该用什么话安慰她。

还有一次,田金珍在路上看到一群人在围观什么,她挤进去,看到两个面色蜡黄的小女孩,妹妹俯在姐姐怀里,眼睛紧闭,急得姐姐一个劲儿流泪。田金珍觉得这两个女孩面熟,仔细一看,原来是村里的龙荷兰、龙荷花姐妹俩。

田金珍忙上前询问,龙荷兰哭着说,她和妹妹瞒着奶奶去矿山找爸爸,好不容易步行了100多里路,到了矿山才知道,爸爸已离开了那家煤矿,不知去了哪里。姐妹俩只好又走回来,路上钱花光了,两人又累又饿,妹妹昏倒了……

听了龙荷兰的话,田金珍赶忙将龙荷花抱起,去附近人家找了盆水给她擦洗,待她苏醒过来,又给小姐妹买饭,买水果,然后把姐妹俩带回了家。

这些可怜的孩子和发生在他们身上可怜的故事,深深刺痛了田金珍的心。她一直在想,自己该为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做些什么事情呢?

有一天,田金珍去赶集,看到集市的一角有很多人围着看电视,荧屏上放的是她熟悉的苗歌,有的人看到激动处落了泪,看到高兴处又大笑不止。田金珍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如果把那些孩子的经历拍成电视剧,让他们的父母以及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孩子内心的痛苦,或许会使更多的人关心这些孩子的成长。想到这,田金珍决定筹钱拍电视剧。

田金珍知道,自己连小学都没读完,还想拍电视剧,定会遭到一些人的不解和嘲讽。她决定先瞒着丈夫,做了再说。家里没有存款,最值钱的就是她喂大的两头猪,真要卖掉猪她很心疼,但她还是忍痛把两头猪卖了。

丈夫得知田金珍要拍电视剧的意图后,大发雷霆,甚至还动了手。田金珍却不妥协,她对丈夫说:“你就是和我离婚,我也要做这件事情!”看到妻子这么坚决,丈夫屈服了。

田金珍来到20多公里外的凤凰县城,找到两名摄像师。她恳切地说:“我想拍一部姐弟俩到矿山寻亲的电视剧,你帮我一下吧!”摄像师表示:这个想法挺好,但先要有剧本。

田金珍决定由自己来写剧本,每天晚上做完家务后,她铺开稿纸,一个人悄悄地写作。可自己毕竟文化太浅,本来满肚子的生动语言,写到稿纸上却变得干巴巴的,她撕了又写,写了又撕,折腾了半个月,也没写出几个字来。

田金珍索性想,干脆不用剧本了,因为故事在她心里酝酿已久,到时只管给演员说戏就行了。她对摄像师说了自己的打算,摄像师同意了。

在寻找演员时,田金珍又遇到了难题,在她的设想中,姐姐15岁左右,乖巧、懂事;弟弟五六岁,长着一双会说话又很无助的大眼睛,这样的演员去哪里找呢?

让田金珍没想到的是,她期待中的女主角竟主动现身了,女儿龙冬梅得知妈妈想拍电视剧的构想后,毛遂自荐出演女主角。田金珍眼前一亮,女儿无论是年龄、外形等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答应她试一试。

确定了“女一号”,田金珍接着找“男一号”。经过逐一筛选,她看中了本村6岁小男孩龙乾勇,这孩子眼睛大大的,看人的目光陡生生的,一看就让人心疼。

虽然有了中意的人选,但要说服孩子的家长却不是件容易事。按当地风俗,不满8岁的孩子不能照镜子、上镜头,不然魂儿会被“勾”进去。

为了说服龙乾勇的父母,田金珍一趟趟地上门,每次去都带着礼物,龙乾勇的父母终于被她的诚心所打动,同意了田金珍的请求。

《千里寻母记》感动众乡亲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田金珍的电视剧终于开拍了。开机时,正值三伏天,田金珍集剧本、导演、化妆、剧务一肩挑,买不起化妆品,她便因陋就简,有时甚至弄些锅灰抹在身上,竟起到不错的效果。

因为不懂拍摄,田金珍闹了不少笑话。开拍过程中,她看到孩子表演不到位时,就急着上前纠正,没想到她的声音、身影也录了进去,急得摄像师对她大吼。

尽管是门外汉,但颇有悟性的田金珍渐渐摸索出不少拍摄窍门,她总是精益求精地对待片中每一个细节。

在拍摄女儿对着矿山呼喊“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这组镜头时,女儿总是哭不出来。田金珍没有责骂女儿,而是启发女儿说,你就把自己当作戏里的孩子,妈妈在外打工几年不回来,别的同学有漂亮的衣服穿,有钱花,有父母接送,而你什么都没有,无人关心,每天感受到的是孤独和寂寞,这样,你就能投入感情了。

妈妈的话触动了冬梅的心弦,接下来的拍摄中,她对着空旷的大山喊出了留守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呀——”接着,龙冬梅蹲在地上,捂着脸痛哭起来,竞哭得双肩耸动,一旁的龙乾勇在“姐姐”的感染下,也抱住“姐姐”肩膀失声痛哭。

这一幕真实还原现实生活的镜头,不仅令围观的村民眼泪汪汪的,连摄像师也掉了泪。两名摄像师被田金珍打动了,他们坚持不收事先谈好的每天400元的报酬,连田金珍付给他们的路费,也被他们婉拒。

让田金珍更为欣慰的是,整个拍摄过程中,丈夫龙金云一直兢兢业业地做着后勤保障工作。他挑着铁锅、大米和蔬菜,沿着“寻母”路线为剧组搞后勤,搬运道具,联系场地。电视剧杀青后,她看到丈夫整整瘦了一圈,又心疼又感激。

2006年10月,电视剧《千里寻母记》在村里首映,附近的村民纷纷前来观看。这部时长100分钟的电视剧,以朴素的故事、感人的细节打动了乡亲们,许多村民看后潸然落泪,人们都夸田金珍拍得太真实了,一些此前曾对她冷嘲热讽的乡亲们,也真正理解了她。很多村民在看完电视剧后表示,就是再苦再累,也不能把孩子撂下不管。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视剧,田金珍自己掏钱将该剧制作了300多张影碟,一些拿到集市上散发,一些寄给在外打工的家长。

电视剧在村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是看到村里的现状,仍让田金珍忧心不已。腊乙村共有1800人,90%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有的四五年不回家,孩子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一起,每到寒暑假,几乎没人管。

长期与“留守儿童”接触的田金珍,不仅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困境,还发现许多孩子由于长期独处,存在着亲情缺失、性格偏执等问题。

村里的8岁女孩麻丽,从父母外出打工的第一个春节开始,每到节日想念妈妈时,就把一条红丝带系在家门口的树上。以前每逢过年时,妈妈都会给她买一根漂亮的红头绳,可是这5年来,麻丽却一直没见过妈妈。渐渐地,麻丽变得郁郁不乐,性格也有些偏执,尤其是看到有的同学每天有父母接送,她既忌妒又心酸。

有一次,田金珍看到麻丽一个人边走边哭,忙走过去,抚摸着她的面庞,问她怎么了?麻丽一下子扑到田金珍怀里,哭着说:“妈妈为什么不回来看我,我都有些恨她了!”麻丽的话引得田金珍也流了泪。

为了让这些孩子得到关爱,田金珍不再每天出外收废品,她把村里的“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里,陪着孩子们做功课,给他们洗衣服、洗澡和理发。田金珍的母爱柔情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一些年龄小的孩子把她当作了妈妈,有什么心里话都对她说。

田金珍还在家里扎设了秋千,准备了跳绳、毽子,学习之余,她和孩子们一起疯玩。闲暇时,她还让孩子们依偎在身边,听她讲故事。

很快,村里的留守孩子们把田金珍家当成了他们的乐园,这些孩子在这里找到了亲情。

建创业基地留住孩子父母

2006年寒假期间,田金珍看到,村里在外打工的人回来过年的仅占三成,许多孩子春节时见不上爸妈的面,她便生出办“留守儿童自强班”的念头。

田金珍利用自己担任村妇女主任的身份,将一些大嫂召集起来,动员大家一起关心留守孩子,这些大嫂们很钦佩田金珍,让她带着大家一起干。

田金珍把村里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按年龄分班,让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互相照顾。田金珍把村里的大嫂分派到各班,担任“爱心妈妈”,负责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田金珍还招募了几名“爱心爸爸”,让这些爸爸、妈妈们带着孩子学唱苗歌、讲苗语、打苗鼓、练习苗拳,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的同时,又使苗族民间文化得到继承和传播。

春节是留守在家的孩子最想念爸妈的时候,田金珍在孩子们中间开展“我给爸妈写封信”活动,让孩子把对父母要说的话写出来,寄给远方的爸妈,让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除夕夜,田金珍还把几个爷爷奶奶没有精力照管的孩子领回家里,给他们包饺子,和他们一起看央视春节晚会,缓解了孩子们思念父母的心情。

接下来的五年寒、暑假,田金珍的“留守儿童自强班”越办越大,由原来的一个点发展到16个点。受益学生由最初本村的70多人,发展到包括周边数十个村子的2200多人。田金珍从社会上招聘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自强班的辅导教师,还请来心理工作者,为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

腊乙村8岁的留守女孩龙舒媛,父母外出打工三年未归,有传言称她的爸爸喜欢上了别的女人,父母正在闹离婚,这些话让小舒媛郁郁寡欢,原本成绩优秀的她无心读书,还用小刀将自己手臂划得伤痕累累。田金珍了解到这孩子心里有了问题,就请心理辅导员给孩子作辅导。

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程东经过测试,判断龙舒媛有轻度抑郁症状。他给小舒媛做了细致的心理辅导,并让她和爸爸妈妈通话。由于程东事先已和舒媛的父母联系过,舒嫒的父母对女儿细心安抚,并许诺暑假时一家三口到南方去玩,舒媛这才放了心,此后也变得开朗起来。

田金珍的“留守儿童自强班”办了5年,让许多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从自卑走向了自强。在班里,有一半多的孩子得到了心理矫正,有30%的学龄孩子由后进生变成优秀生。

田金珍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腊乙村的孩子中80%是留守儿童,要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好的办法是留住他们的父母。如果能走出一条创业的路子,让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家门口就能够挣钱,就能改变眼前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状况。

为了找到好的致富项目,田金珍带上干粮四处考察,她看到有个乡镇种桑树养蚕发展特种养殖,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便动了心。她到县里请来农业专家,专家经过实地勘察,认为腊乙村适合种植桑树,她心里顿时亮堂起来,决定带领村民在当地发展特种养殖,利用桑叶养蚕及养竹鼠、黑豚、竹鸡,并加工苗绣等。

有了这个思路后,田金珍到镇里、县里有关部门寻求支持,着手创建“农民返乡创业科技示范园”。她筹集来4万多元资金,租下了50多亩土地,种上了15000多株桑树。

为了推介苗绣产品,田金珍带上祖传蚕丝苗族服饰,只身赶赴京城,到北京妇女儿童博物馆考察和进行苗族服饰展示,她还和央视西部频道达成创建“返乡农民科技示范园”的意向。

从北京回来后,田金珍请来专家,举办了两期创业培训班,本地100多名外出打工的村民报名参加了创业培训。这些村民意识到,挣再多的钱也比不上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人决定留在孩子身边,边创业边照顾家里。

因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持续关注及为之做出的贡献,田金珍先后获得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湖南省“关爱女孩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并当选为党的十代表。

田金珍说,湖南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目前“留守儿童”已超百万,占全省儿童总数的12.53%。而在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达2290.45万,占全国青少年总数的8.05%。她表示,自己将在有生之年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出不懈的努力。

上一篇:第23个春天:我还要给儿子一个生命的正午 下一篇:在加拿大和“树叶”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