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时间:2022-10-03 08:39:11

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新课程的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如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在“裂变”,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教师的首选;教师对传统意义上的中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构建了平等、民主、互动的教学关系等等。但因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习惯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现笔者归纳如下:

1.用教材教实际照本宣科

现行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对教师旧有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由于第一次使用新课标教材,存在:一是忠于教材,坚持“以本为本”,照本宣科;二是依赖教材,而不能进行精“加工”;三是囿于教材,而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教学建议:一是突出抓好备课,精心研究教材。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文本,教师要通过备课,吃透编写者的意图,吃透新教材的新变化,对教材进行精心“加工”,才能把自己的内在素质“外化”。对教材内容的加工要做到“五化”: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创设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激发联想与创意);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把要学习的内容变成问题“链接”,启迪学生思维);教材内容的操作化(把教材呈现的“死”的知识变为种种“可操作”的“活”知识);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建构教材结构体系,“瞻前顾后”);教材内容的最优化(提炼精髓,优选策略,高效学习)。二是突出抓好教研,促进共同提高。通过组织“三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扩大“三”课的影响,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实现脑力资源共享。三是加强知识储备,开发教材资源。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来源渠道广,要求教师及时“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悉心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完善。

2.满堂问答看似主动参与

由于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二是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三是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局部的参与。

教学建议:首先把握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主动性,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满堂问”使学生站起来发言,这仅是一种行为的参与。教师满堂灌不好,满堂问也不好。其次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再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真正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有保证。

3.小组讨论替代合作学习

走进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但是存在:一是讨论的内容选择不够恰当,导致讨论频率过高;二是讨论的任务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各行其是。三是讨论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的价值意义不大,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不了了之。

教学建议:一要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小组或团体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所属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能进行沟通并相互信任;以及能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二要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①分组需合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确定好小组长,分配好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②频率需适宜: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讨论,也不是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不统一时进行。③讨论有价值:教师应围绕容易出现分歧、答案不唯一、方法不确定、个体难以完成等的内容确定讨论的问题,让学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实现讨论的价值意义。④学生要三会:学会倾听,不随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的解释;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发言,做总结性发言。⑤教师勤指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确定有价值的问题或需要教师讲析的问题等。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把握学生的学情。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有什么优缺,有什么兴趣爱好,处于什么精神状态,教师都要详细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的新理念。爱学生,一切从尊重学生开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步发展,以培养全面合格的建设人才。

2、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做到这点,教师关键要做好对学生的激发、引导、组织和监督工作,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却可以完全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3、正确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教材和学生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教师要努力消除这种距离感。如,鉴于让学生个人测量计算圆周率难度大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操作作适当指导。事实证明:学习的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越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学效果就越好。

4、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创造性、灵活性、有效性。教参中固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并不是不可改变,其本身只起参考的价值。教师在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针对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创造性地选择、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

上一篇:优化课堂人文环境注重儿童心理发展 下一篇:品味: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