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音乐教育作用深化育人环境

时间:2022-10-03 04:14:25

运用音乐教育作用深化育人环境

音乐,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能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引起欣赏者的兴趣和共鸣。特别是中学生,其身心发展已趋向成熟,兴趣,爱好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选择性和专一性。因此,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力强化音乐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校园文娱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推动教育改革的演化发展。

1音乐的教育功能

1.1娱乐调节功能

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不仅能够直接愉悦学生的身心,焕发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消除疲劳、恢复脑力、促进学习,还能通过点滴渗透,潜移默化使学生在长期欢娱的氛围中,收到审美,益智,陶冶情操的效果,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把“读书苦”变成了“读书乐”,起到寓教于乐作用。

1.2育人功能

音乐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中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校园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文娱活动,如“祖国颂”国庆大合唱比赛等,一方面可以增添思想政治工作输出的艺术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中和谐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勤劳善良爱国的美德,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学生的智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克服应试教育造成的思维单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高分低能的弊端。

1.3美育功能

我过古代不少教育家都很重视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王守仁主张以诗歌诱导儿童。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则强调美育,主张在校园内开张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今天,我门更应抓住校园文娱活动这一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朗诵等。帮助中学生增强理智成份,借以“净化”灵魂,陶冶德性,促使形成丰富的美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起到“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作用。

2建设校园文娱活动环境,拓展音乐的育人作用

学校作为未来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使学生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现代人格、现代的品质,这是历史赋予学校的任务。而这种心灵、精神、品质的塑造,完全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它只能通过文化环境形成的心灵感应、精神升华、观念认同来完成。因此,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娱活动,优化育人环境。

2.1注重思想性和娱乐性并重,为学生的成才服务

学校教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兴趣热点,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把校园音乐活动与学校美育紧紧捆在一起,伸张外延,丰富内涵。强化美育教育的形象思维,扩展学校教育的美育效果。“以美导真”、“以乐引善”,达到思想伦理教育的目的。

2.2注重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优化学生的智力结构

文娱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的发展,它本身也是审美活动,学生经常适度地参加文娱活动,既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提高,也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活跃思维,丰富想象,提高文化学习的感受力、领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学生在音乐世界里不仅得到精神愉悦,而且增长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使综合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

2.3引导与形式多样相结合,拓宽音乐教育的途径

学校教育既应注重主旋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音乐教育应有意识的开拓新领域,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把校园文娱活动与校外文娱活动相结合,学习期间业余、小型、多样的音乐活动与假期集中大型的音乐活动相结合,多渠道地交叉进行,拓宽音乐教育的途径。

2.4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相结合,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

当前,第一课堂内容呆板,不能落实学生全面成长,发展个性的需要,他们对学校提供的“食谱”往往“厌食”,但对内容丰富,有助于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如音乐、美术等则十分渴求。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学生要求改善自身智能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客观要求的呼声。学生的这种要求必将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非课堂教育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而且将促进非课堂教育向课堂教育的转化。

上一篇:有关高校音乐教育产业化发展 下一篇:多元文化环境下河北音乐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