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上的营造氛围

时间:2022-10-03 03:28:48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上的营造氛围

教书育人是水融的一个整体。数学课中,一个具体问题的抽象、一个同类问题的联想、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智慧的幽默、一个生动的玩笑……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数学文化与数学人文精神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实践表明,学生很喜欢听这样的数学课,且容易“亲其师,信其道”,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做到“鱼和熊掌兼得”。这充分说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更需要营造氛围。

1 润物细无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质的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对话”,气氛非常活跃。特别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不愿意面对沉默,似乎沉默就一定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教师几乎是使尽浑身解数,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竞赛,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似乎气氛活跃就证明了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性强,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但是,只有气氛活动而没有凝神思考和思维交锋的课堂称之为不健康的课堂。

一堂数学课,应该张弛有度、动静相生。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结”五步课堂教学法,其中“自学”、“自结”就留给学生两个空白,从而给学生以宽广的思考和创造空间,并使课堂呈现出错落有致、虚实相生的灵动的艺术效果。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长时间地处于亢奋紧张状态而缺乏必要的“松弛”,那么,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反而会出现停止状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一段紧张的教学活动之后,留给学生一点“缓冲”的时间,使他们的思维由紧张转为松弛,甚至还可以留给他们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们可以利用这种“间歇”充分咀嚼、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或者去回忆、思考、联想,也可以进行实际训练,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生们通过这种有意的“小憩”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心理上、精神上的准备。

2 无声的激励

对看似平淡、枯燥、繁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景,使课堂教学不时出现智慧的火花、思想的涟漪,它能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如在“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教学中,已知斜率的范围求倾斜角或已知倾斜角求斜率的范围极易出错,以致有些同学对这类问题失去信心。在此提出“斜率精神”:在[0,π/2]和(0,π/2)内,斜率是倾斜角的增函数,在[0,π/2)内“平步青云”,过了π/2,就掉进“万丈深渊”,但它仍不屈不挠坚持爬起来,直到恢复常态。你们在学习中不也常会由顺利到挫折吗?如何调整心态,那就学学“斜率精神”吧。同学们报以会心的微笑。

3 想像中张扬个性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具有一定的知识更重要。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出乎常规的“奇特”想象。因此,教师要寻找大面积激发学生充分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时空和方法,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些创新的主动权。

我们教学中讲的过多,学生少有积极主动思考的机会,致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的教学中,教材中的图形把直线画成弯的,学生根据图形理解有困难,加上使用学生不熟悉的反证法,构成教学难点。我在教学备课时,挖空心思想到了3种方法,课堂上还是“没舍得”讲,索性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完成,结果学生发现了四种证法,个个精彩,一位同学脱口而出“爽啊”!在此活动中,学生全身心投入,或是独立思考或是相互讨论,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一活动中,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常常是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有上佳表现,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自信心十足,学习数学的兴趣大为增加。

4 学会合作探究

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善于合作,善于在集体的智慧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会合作是时代对每个现代人的要求,数学课中也应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数学交流是很好的手段,交流内容一般是选择所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方式有课内讨论交流和课外集中交流,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数学知识的交流、数学体验的交流、问题解决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得到共享,共享成功。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广开言路,让各种思想火花得以交流碰撞,努力使学生做到既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勇于及时修正错误;既虚心向别人学习,又不能拿来主义;既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又要善于说服别人认可自己合理的想法或做法。同学之间一会争的面红耳赤,一会又握手言和,颇有君子风度,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竞争与合作的处事方式。总之,学生在共同体验、交流和分享教学的同时,不仅丰富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提高了自己对数学的鉴赏力,而且会受到数学的熏陶,逐步养成欣赏数学、交流数学、应用数学进而创造数学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法的运用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班级有效管理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