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3 03:28:42

浅谈初中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新课程中许多教师已完成了角色转变,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热闹了。但在这种热闹的背后学生是否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是否真正从阅读文本中受益了?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给课堂留白,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发挥引导功能,如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设小阶梯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通过和学生建立感情和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独立阅读;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要求下,新课程更加明确地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之所以不能进行成功的阅读,大多是因为他们在阅读中养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妨碍了阅读。这些行为习惯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如下几种:浮躁、慵懒、敷衍、偏食。特别是对于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他们的以上行为习惯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便使他们失去了与作者促膝长谈、真正聆听作者心声的机会,更别谈从文中获得审美愉悦、情感同化、人格升华了。如何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呢?

首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白阅读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懂得阅读在信息时代的重大意义,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其强烈的内心需求。其次,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知―理解―鉴赏。怎样才能将以上这一阅读过程成功贯彻?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们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体会认为读书有“七读”:读而思,读而疑,读而问,读而摘,读而批,读而写,读而辨;“三查”:查记忆库,查工具书,查参考资料等。

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将以上这些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落到实处,那么学生在长期的阅读课堂教学的熏陶及大量的阅读训练下,他们必将会读好书、会读书、爱读书――这也是阅读教学最根本的要旨。

二、让学生有时间、空间同文本充分对话

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它既是充满灵气、思辨的场所,又是充满生气、创作的空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是学生在这种热闹背后收益如何?这种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的热闹讨论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艺术的整体是美的第一要素,好的文章也同样如此。因此,对于学生言之有理、充满个性风采的答案,教师应尽量用“很好”“不错”之类或态度诚恳、评价中肯的话语代替“不对”“错了”,甚至讽刺性的话语。在这种平等、宽容、和谐、自由的交流空间与氛围中,学生定将大胆表达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其阅读能力也必定能得以提高和发展。

三、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中充分发挥培育引导功能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示范者、组织者,是读者和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我们应甘当人梯送学生们去欣赏更高更远处的风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不断学习、探索创新,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仁者爱人,宽容为上;智者教人,引导为佳。”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大胆放手,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能让学生说的,教师尽量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决不越俎代庖。另外,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对学生可能得出的理解要有主观预设,即学生可能有什么样的见解,思考深入的程度如何,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理解加以评述,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巧妙地设小阶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作出补充或者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阅读课堂上还应巧妙地设立竞争机制来激活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表现欲,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可将学生分组对文本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看看哪组回答的问题最多、正确率最高,对突出的组别和个人给予口头表扬和简要的物质奖励。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避免了沉闷的课堂气氛的发生,从而使阅读教学在轻松愉快中完成。

上一篇: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全面实施创新教育 下一篇:农村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