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3 03:18:11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生物学是初中阶段最基础的课程之一,作为生物教学的实验教学,是促使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结合教学实践,对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对策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新课改的逐步推进,生物实验教学获得了新的生机,但随着生物实验难度的增加、生物实验教学人员的匮乏、教学观念的滞后等因素影响,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1、观念滞后

传统生物实验教学以“应试”为教学目的,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考试,都以“分数”为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教学如何去“讲好课”,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好课”,更不用说动手能力的培养了。哪怕是必要的生物实验操作,更多的是注重形式,操作不规范,实验成功率低;教师也普遍认为,与其做实验,还不如教学生去画、去背;甚至有的乡村中学,把实验器材当做是珍宝,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实验中不敢放手去做;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功能认识不到位,认为实验就是浪费时间,于是教学中,对实验器材名称、步骤、过程、结论等以理论的形式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机械背诵,虽然考试分数提高了,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去下降了;由于教学过程中缺少实验的实际操作,学生的积极性也备受打击,教学的实质效率无法得到提高。

2、方法偏失

从目前大多数中学的实验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延续了“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验证性实验模式。验证性实验最大的好处就是过程明了、对相关结论也较为具体,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刻板化”的实验,因此,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是按照已经设置好的步骤来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将自己的思考加入到实验过程中,实验的材料、步骤、结论、现象都是事先准备好的,最多只是学生去进行“验证”,学生的探索性低、容易造成一种依赖感,这也不符合初中生物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精神的要求的。

3、重结论轻过程

众所周知,生物实验注重的是学生在实验中的体验和探索。但在目前的初中生物实验中,将生物实验当做一种实验技能的训练,看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操作和体验。这和新课标中强调的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结论并不是单一的静止的结果,而是学生实验前的一个预期,学生实验的过程,就是对这个过程验证的过程。如果实验中,结论既定了,过程变成了一种形式;结论既定了,探索就成了无味的白开水。

二、初中生物实验改革的对策

当我们对现状进行分析后,改革就应该根据目前的现状来进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理念,提出了以下改革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

要转变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教师首先就应更新教学观念,应充分认识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实验即是生物教学的一个内容,也是一种方法,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实验要锻炼的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同时,生物实验还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尽量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实验过程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成功率,让学生敢于实验,能实验,形成一种良好的科学探索习惯。

2、转变教学模式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索性实验过程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代替学生进行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对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结论进行多方位思考。如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要做的更多的是对学生实验准备情况的一个检查指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准备些什么。在实验过程中,一个现象的发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都应以引导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此,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去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学习到的知识,形成的技能更加稳固。目前,小组合作的实验教学模式也正在逐步推广,这对改变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都将是一大革新。

3、注重情境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很多是以现实生活为实例而进行的,这就为情境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可利用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观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以生物实验为手段,去探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生物实验教学又有别于生活中的实验,教师要做好这一环节的转换,引导学生由生活向生物实验过渡,然后再由生物实验延伸到生活,形成一个生成的过程。

总之,生物实验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相关的主管部分,只有充分看到生物实验的功能,从观念、方法上进行改革,方能真正发挥生物实验的真正功能。

上一篇:物理课程资源有效的整合与利用 下一篇:浅谈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