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视角: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的探讨

时间:2022-10-03 02:33:19

辅导员视角: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的探讨

摘要:上海市正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顺应形势,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要以上海大学大类招生改革为契机,树立大学生科研意识,锻炼大学生科研能力,培育大学生科研素养,使思想政治工作全力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及早“引路”,从“新”入手,触发科研意识;二是组织指导,营造氛围,加强专业兴趣的培养;三是结合自身科研素质,对科研方法和科研习惯进行指导;四是利用榜样示范,弘扬创新精神;五是营造自由、和谐、民主的环境,鼓励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辅导员;科研能力;创新驱动;大类招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57-02

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科技工作主线。上海市正以应用为导向,科技引领创新,创新驱动转型,着力提升创新效率,加快创新价值实现,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当代大学生也是未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后备力量,高校要把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树立大学生科研意识,锻炼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培育大学生科研素养,是以上海大学大类招生改革为契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高校科研工作服务于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相长。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育、科研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生个人价值体现之关键,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心理学指出,能力是人在完成某种活动中经常、稳定、熟练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科研能力可以定义为:“完成科研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本领,包括与生俱来的个人素质,通过学习达到的以及被环境所影响或者能影响环境的本领。”不同学科对大学生科研理解不同,大多认为大学生科研是指学生与教师协作、考察、创造和分享新知识,或者按照学科的实践方式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力量,辅导员应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入手,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完善人格、参与科研,提升“精神产品”的质量。

二、大学生目前对科研能力的认识存在的不足

无论是从学校教育质量的角度,还是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都是有必要的,有助于为就业增加砝码,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获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提供可靠依据等。当前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是依托国内外一些科研竞赛项目,和学院、社团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类活动,学生可单独报名或组团参与。通过调查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①部分大学生科研意识不明显;②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水平不高,在科研方面容易遭遇瓶颈;③学生日常生活总有许多时间已被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内容占据,缺乏时间;④学生面对学术,过于功利化,认为是将来求职的一个加分点,进而容易因为难以坚持而放弃。辅导员应多角度切入,纠正以上种种认识上的误区,探索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三、从辅导员角度,如何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素养

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还要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介入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本身是一种活动,一种实践。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应该具备如下能力。包括: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②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③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能力;④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结果的能力;⑤对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为培养以上几种能力,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及早“引路”,从“新”入手,触发科研意识。笔者认为,对科研意识培养的关键一是“引路”,二是“重视”。大学生在学校学得知识,毕业之后无论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面对新知识,靠自己去学习,或者实践。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作为辅导员,首先要摒弃原来传统的“灌输式”、“命令式”的教育学生方式,将上述观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脑海中,越早越好。辅导员可对每一位学生的科研素质基础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或者科研小比赛等方式进行摸底,并有针对性的为大一新生开展各类专家讲座、科研竞赛、学术沙龙等活动,来带动他们的科研兴趣,为他们引路。比如笔者所在的机自学院,就是通过举行“水火箭”等趣味性的科技小竞赛来触发低年级学生的动手欲望。活动本身门槛低,但可参与性强。这类活动通过启迪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思维,触发大学生科研意识。

2.组织指导,营造氛围,加强专业兴趣的培养。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员,虽不承担直接的教学任务,但长期处于教育的第一线,较之专业任课老师和学校其他行政人员,与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征与心理需求这种天然的密切关系有助于辅导员能在学校学院和学生之间架起“桥梁”,搭建对学生“口味”的“舞台”。因此,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最基层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学生情况,有效组织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科技活动,达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目的。类似这样的活动,可以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营造全民参与的科研氛围。

3.结合自身科研素质,对科研方法和科研习惯进行指导。近年新进辅导员大都有过独立撰写科研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科研能力和素质。尽管自身专业方向可能和所带学生方向不一定一致,但是对于学生科研方法的获得和科研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的基础上,从辅导员角度还可以对大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科研习惯进行指导。笔者所在学院有班导师配备制度,班导师多是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辅导员可以和这些班导师进行沟通,和班导师一起针对所带学生的特点,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思想,开展科研方法和科研习惯的指导。

上一篇: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下一篇:浅谈PBL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