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日俄战争前日俄关系的演变

时间:2022-10-03 12:15:50

简论日俄战争前日俄关系的演变

摘要: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它的爆发是日俄两国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而促成的,其他列强或是出于自身的利益,或是为以后争夺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周旋于日、俄、中三国之间。日俄关系的演变改变了东北亚的格局,同时对其他相关国家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日俄关系;国际关系;英日同盟;日俄战争

中图分类号:K5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3-0091-04

战争源于利益的争夺,发生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当然不能例外。对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探讨,但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的近半个世纪中,日俄两国日益加剧的对朝鲜和中国东北势力范围的争夺无疑是最根本的原因和导火索。

一、从日俄争夺朝鲜到《马关条约》:日本在朝鲜渐占上风

日本对朝鲜的觊觎由来已久,但对朝鲜大规模地干预政策则始于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后。在德川时代(1603―1867),日本对朝鲜的关系是由对马地方的封建领主处理的,明治维新后才改由东京直接掌管。随后,迅速出现了“征韩论”,吞并朝鲜成为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首要目标。不久,日本趁朝鲜统治集团内讧的机会,用武力打开了朝鲜的门户。先是于1875年9月,日本借机制造了“云扬号事件”,发炮进攻江华岛,并攻陷永宗岛。后于次年2月,日本出动军舰5艘,登陆江华岛,逼迫朝鲜政府签署《江华岛条约》,朝鲜被迫向日本开放釜山、仁川、元山三个港口,承认无关税贸易和治外法权。这是近代朝鲜王朝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引起远东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一是列强各国纷至沓来,开始争夺朝鲜半岛;二是中朝传统的“朝贡关系”面临挑战,行将彻底瓦解。

与此同时,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将其领土扩展至日本海沿岸,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半岛接壤,随即开始对朝鲜半岛实施小规模的入侵活动。沙俄出动军舰,骚扰、杀害当地居民,并越境要求通商,遭到朝鲜政府的拒绝。

清政府为了保持其“天朝大国”的威严和对于朝鲜王国的宗主国地位,一反过去单纯的“不干涉”朝鲜内政的政策,加紧了对朝鲜的控制和干预。1881年,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朝鲜壬午兵变,并逮捕大院君,将其拘押来中国,安置于保定,永远不准复回本国,同时扶植闵妃后党,巩固李朝政府,确保其宗主国地位。接着,清政府又出台了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一系列措施:命吴长庆率六营清兵长驻朝鲜;签署《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重申“朝鲜永列藩封”,所订章程“系中国优待属邦之意,不在与各国一体均占之例”;协助朝鲜编练新军,并赠送武器弹药;接纳朝鲜工医、学生至天津学习各国语言、机械制造、军工技术,推行朝鲜版的“洋务运动”;派员出任总办朝鲜商务专员等。这些举措对于加强对朝鲜政府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与历史上中朝关系的传统做法有别,也引起朝鲜国内的不满情绪。

清政府看到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日俄两国对朝鲜的渗透,于是又不断劝说朝鲜国王“开放门户”,想利用其他欧洲国家的力量来抑制日、俄在朝鲜的扩张势力,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均势”,以维持在朝鲜的统治地位。在清政府的劝说和直接参与下,朝鲜与列强各国先后签署了《朝美通商条约》(1881年)、《朝英通商条约》(1882年)、《朝德通商条约》(1882年)等不平等条约。列强各国全面染指朝鲜半岛,不仅没有遏制住日俄的扩张,反而使清朝的宗主国地位更加动摇。

根据1884年签订的一项条约,俄国从朝鲜取得了图们江的航行权、在庆兴的陆路通商权、庆行县附近的各矿开采权等让与权。俄国在这个地区的势力日益强大,甚至连俄国货币都在当地使用。沙俄为进一步谋取对朝鲜的保护权,它利用朝鲜担忧中日争夺朝鲜而发生战争的心态,引诱朝鲜与其签订密约。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朝鲜政府也开始主动寻求俄国的支持,1885年4月,草签第一次俄朝密约,内称:朝鲜如遇外侮“乞得俄之保护”;俄派使驻汉城;“以巡海之俄兵保护”朝鲜之环海;两国陆路通商等。俄国答应派遣军事教官训练朝鲜军队,朝鲜则同意俄国租借永兴湾。俄国直接插手朝鲜,立即引起了英国陈兵对马海峡,围绕朝鲜问题日、中、俄、英矛盾加深。

为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中日两国于1894―1895年间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2亿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与日本等内容。《马关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清政府退出朝鲜半岛,日本开始走向独揽朝鲜事务的道路。至此,日俄在争夺朝鲜上,日本一方已经渐渐占据了上风。

二、从“三国干涉还辽”到占领中国东北:俄国在中国东北凸显优势

日本携甲午战争胜利之威,迫使清政府接受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的举动,深深刺痛了俄国。因为据此条约,日本不仅迫使清政府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单独控制权,而且迫使清政府割让包括辽东半岛在内的大片领土。沙俄早已把中国东北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一直觊觎朝鲜,现在不仅朝鲜要落入日本腰包,而且中国东北也要为日本所有,俄国当然不会甘心。所以《马关条约》的内容一传出,俄国就迫不及待地建议列强联合干涉。这里俄国当然不是为了中国的安全、朝鲜的独立和远东的和平,而是因为日本的行动已威胁到俄国的利益。

《马关条约》签订的4月17日,俄国正式向德法两国提议对日进行干预,并附带说:“如果有必要对日本采取战斗行动,那么,首先应该切断远征大陆的日军同本国之间的交通”。俄国此时的决策人是财政大臣维特,尽管维特不是俄国外交大臣,但他把沙皇政府远东政策的决策权抓在自己手里,而尼古拉二世也把维特当作他的首相看待。维特的首要目标是把整个中国吞下去,要大大加强俄国在中国乃至整个远东的威信,进而称霸世界。他强调决不能让日本插手满洲。俄国根据维特的意见决定干涉,德法两国根据自身的需要也同意对日干涉。4月22日,德国外相向日本驻德公使青木周藏提出指责说,“日本违背外交惯例,采取了任意妄为的措施”;并且谴责说,“世界决不会按照日本的愿望或命令来行事的”。

面对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伊藤博文在御前会议中提出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拒绝三国干涉,即使因此再增加敌国也在所不惜;第二,召开各国会议,处理辽东问题;第三,接受三国干涉,把辽东半岛归还清帝国。这第一条建议,由于显而易见的军事力量的薄弱而胎死腹中,第二条因休养在家的陆奥外相反对而失败,他认为召开各国会议明显会招来更多的干涉。于是就只剩下第三条建议,日本想依靠美英意三国协商来对付

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但遭到三国的变相拒绝。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只有以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有,获得清政府的3 000万两库平银。

由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及俄国在“三国干涉还辽”中的表现,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对日、俄关系上,基本采取了联俄的方针。于是,俄国期望已久的取道中国东北把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计划得以实现。1896年在俄国圣彼得堡,清政府与俄国达成一项密约,其中约定:中国允许俄国自赤塔修筑一条铁路经中国领土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1898年3月,沙俄又迫使中国将旅顺和大连出租给它,并强迫中国允其将中东铁路延伸至这两个港口,然后再向西通至营口,向东通至鸭绿江。1900年,俄国又在镇压“骚乱者”和恢复秩序的借口下,出兵20万全面侵入中国东北。虽然,后来在其他列强的反对下,俄国名义上同意从东北撤兵,但实际上,俄国军队却在保护铁路的名义下把占领中国东北合法化了。

俄国在中国东北势力的急剧扩张,引起了其他列强的忧虑。尤其是日本朝野已经将俄国视为最大的假想敌,在向俄国复仇的口号鼓动下,日俄战争的种子已经播下。但还没有到开战的时候,因为此时日本在朝鲜、俄国在中国东北各具优势,综合力量基本均衡,所以,日俄双方尚须交涉,利益尚待交换。

三、从日俄交涉到“满韩交换”:日俄力量呈现暂短的均衡

日本独霸朝鲜的战略由来已久。山县有朋在1890年的《外交政略论》中指出,朝鲜是与我国安危紧密相联系的地区,维护本国的独立就要确保朝鲜地区的不可侵犯性。之后,青木外相在《东亚列国之权衡》的意见书中接受了山县有朋的观点,强调俄国远东政策带来的朝鲜危机,极力主张日清两国结盟把俄国赶出西伯利亚,强调把朝鲜、满洲以及勒拿河以东的西伯利亚并入日本的重要性。青木还估计到近期欧洲可能会发生战乱,要求趁战乱之机驱逐俄国;同时对朝鲜“采取强硬手段,实施干涉政策”,实际上是将朝鲜置于日本的保护之下。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费尽心机将清政府的势力范围挤出了朝鲜。虽然在甲午战争后的朝鲜,日本略占上风,但俄国势力仍然很强大,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日俄两国在朝鲜的对立和争斗,在中国退出后日益激烈。1895年10月8日,日本新任驻朝公使三浦梧楼驱使数十名暴徒冲进王宫,杀死闵妃,驱逐宫廷中的亲俄派,组成了亲日派政府,史称“乙未”。俄国政府对此做出了强烈反应,次年2月10日,俄国驻朝公使策划百余名俄军士兵护卫高宗国王逃往俄国驻朝使馆,直到1897年2月才返回王宫,史称“俄馆播迁”。这是日本对朝外交的一次挫折,面对势力大增的俄国而日本与俄国相比实力上的悬殊,无论是山县有朋,还是伊藤博文,此时都主张采取与俄国妥协的方针,不得不对俄国进行交涉。2月19日,驻朝公使小村建议:“在共同保证朝鲜独立与共同监督朝鲜内政等两个基本问题上,与俄国进行协商,乃是目前解决朝鲜问题的最佳途径。”结果于1896年5月14日在汉城签订了《小村-韦贝备忘录》,日本正式承认了俄国对朝鲜有着与日本同样的利益关系。此备忘录的签订说明,此时俄国在朝鲜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政治优势,日本还没有能力独霸朝鲜,两国必须进行适当的妥协。但是,此后俄国并没有利用其在朝鲜的政治优势,建立与朝鲜密不可分的经济上的利害关系;与此相反,日本则在俄国把注意力放在中国东北时,进一步加深了与朝鲜的经济联系,降低了俄国对朝鲜的政治影响力。

俄国在取得了中东铁路筑路权后,又强行租借了旅顺、大连,于是,将自己在远东的政治、军事聚焦在中国东北。这样俄国在朝鲜的优势(没有强大的经济联系)开始走向衰落,被日本所代替;又因为日俄两国的军事力量开始朝着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这就为日本提供了机会。1898年春,日本又通过驻彼得堡的林董公使提出了日俄保证朝鲜独立,俄国任命朝鲜的军事教官,日本任命朝鲜的财政顾问官等协议,俄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回应说,俄国租借旅顺、大连,同时愿向日本保证不干涉朝鲜内政。两天后的3月19日,西德二郎外相通知罗森公使,“如果俄国把朝鲜交给日本,日本则可以承认满洲及其沿岸不属于日本的利害关系范围之内”。这就是随着日俄两国力量对比变化而提出的“满韩交换”政策,该政策得到日本元老、西德二郎外相等人的支持。但是罗森公使却答复说,“不能允许把俄国势力完全从朝鲜排挤出去”。不得已,两国在1898年4月25日签订了《西一罗森议定书》,确认了朝鲜的完全独立和,首次承认了日本在朝鲜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利益关系,但俄国仍然坚持在朝鲜保有自己的利益;日俄两国在朝鲜享有同等的驻兵权,两国向朝鲜派遣军事教官和财政顾问,须“事前互相协商”等。这样就形成了双方暂时的势力平衡。

日本设想的“满韩交换”格局,由于俄国没有完全响应,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势力平衡只是相对的和脆弱的。1902年1月30日,日本与英国正式签订盟约,同时美国也同情日本,支持日本完全控制朝鲜,并期望日本来阻止俄国人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于是,日本于1903年8月,又对俄国提出了新的谈判条款,要求彼此承认各自在中国东北与朝鲜的既存的合法权利,彼此承认有派遣军队保护这些利益的权利。显然,此时的日本已经不再满足于“满韩交换”,开始摆出了要对中国东北进行干预的架势。俄国于10月3日提出了反提案,俄国不承认日本有干涉中国东北的权利,坚持中国东北不在讨论范围,同时也不给予日本全面控制朝鲜的权利。可见,平衡已经打破,双方的差距如此之大,难以调和,日俄之战已经不远了。

四、从英日同盟到日俄战争:天平逐渐在向日本倾斜

其实,从时间上看,日俄交涉和英日同盟的建立是交叉进行的。面对俄国在朝鲜的不退让和在中国东北势力的急剧扩张,当时日本的山县和他的军事集团认为,对俄国的交涉和让步只能是权宜之计,而势所必然的是日本必须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霸权而与俄国开战。“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统治者更加认识到:军事胜利的成果,如果没有外交做保证,将很难保持。所以,日本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寻找自己的伙伴。日本注意到英国并没有参与对日本的干涉,所以当英国要求租借威海卫时,日本给予了善意的合作(甲午中日战争后,威海卫暂时由日本占领)。对日本来说,与世界霸主英国结盟是一件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因为这将极大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意味着日本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时代的来临。日本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当然更主要的是有助于这一时期对外具体目标的实现。因为日本这时首要的问题是阻止俄国对中国东北的控制,而从日俄在这一地区的力量对比看,日本尚没有足够的信心单独与俄国较量。

“三国干涉还辽”后,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扩张打破了列强在这一地区的均势,特别是俄国推行的军事性独占政策引起了英国、日本和美国的不满。由于当时在这一地区争夺最激烈的是日本和俄国,而日本又相对地处于劣势,所以,英国便按照自己的传统,站到了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于是英国打破“光辉孤立”,依据远东“均势原则”,有了与日本结盟的打算。

1902年1月30日,林董与兰斯敦签署了《日英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如果一方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另一方要保持中立,并同意用它们的影响阻止其他列强加入战争;如果其他某一国家加入反对一缔约国的战争,另一缔约国要给以援助。这一约定对日本的重要意义在于,当日俄之间发生战争时,英国保持“中立”以牵制作为沙俄盟国的法国,使之不得参战;如果法国要援助俄国,英国就要援助日本。于是,日本可以放手一搏了。

如果说争夺朝鲜开始了日俄两国的矛盾与冲突,“三国干涉还辽”、俄国占据中国东北,在日俄之间埋下了战争的种子,俄国的不退让与独占政策,使日俄战争不可避免,那么,英日同盟的建立就是使日俄战争水到渠成。1904年2月10日,日本与俄国相互宣战,日俄战争爆发了。战争以俄国失败结束,1905年9月5日日俄缔结了和约。日本取得了在朝鲜全面的优势地位;同时日本也取代俄国成为在中国东北起决定性支配作用的帝国主义国家。

上一篇:俄罗斯民族认同中的政治文化指向 下一篇:俄罗斯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