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发展观的演变及其规律性

时间:2022-10-12 07:36:18

简论发展观的演变及其规律性

摘要:近代以来,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从新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当代科学形态。发展观的演变本身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关注重心从物发展到人,其主要内容从片面发展到全面。

关键词:发展观;演变;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017-02

发展观是人类对于与发展有关的一些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等内容。发展观从传统到科学的转变中蕴含着内在的规律,发现和找到这种规律对深入理解当代我们国家实行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观的演变过程

(一)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

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指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随着传统自然经济的终结,人们普遍关注和思考发展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统发展观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批判,逐渐提出了新发展观。

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是发展观历史演变的第一阶段。传统发展观的形成与工业文明和现代经济发展有关,主要标志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并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观,用财富、财富的增长和增长速度来衡量。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阿恩特指出:“经济发展实际上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同义语,经济发展用人均收入的增长来衡量。”[1]因此,传统发展观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投资和储蓄的增加成为发展的实质。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费朗素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指出:“经济是发展的手段,发展是为满足社会和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发展是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它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2]从中我们认识到,发展模式是整体的,涉及各个领域,具有协调性和内生性等特点。这种发展模式的提出,对于整个发展观的演变历程来说是一种进步,因而,这种发展观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发展问题,打破了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它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引入了新价值参照系,重点体现人的精神文化价值,正确处理利益与文化价值的潜在冲突。但是,这种发展观没有把握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把文化视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夸大了文化的作用。在这一时代,人们把自然环境同人类社会、把客观世界同主观世界形而上学地分割开来,没有意识到人类同环境之间存在着协同发展的客观规律。直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不断在全球显现,这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正视。

(二)从新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

新发展观的不足使得人们对于发展问题作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理性思考都表明了人的需求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整个文明总是要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的,但是,当发展需以牺牲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时,这种发展观失去了意义。人类应当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一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观是在人类对于全球问题的思考,全面反省发展观问题,选择发展模式和视角,从更深的层面去不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自然与自然联盟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特别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以来,人们的思想中普遍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认识到全面落实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性。从20世纪中叶以来处理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单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修补环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在社会各个层次上调控人类的社会行为,人类终于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进一步揭示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辩证关系,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必然联系,最后,深刻地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指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从中我们知道,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要正确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的各种矛盾。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证实,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同时表明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尊重发展规律,将各种利益统一协调起来。

(三)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缺点和种种阻力,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发展本质意义上来说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改变人类行动,为了能够保持不断健康发展,必须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发展观,人们也普遍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发展观的形成,这种条件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观,从而实现了从可持续发展观转变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和落实当中提出来的,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发展问题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它作为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真正实现了经济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的联系。注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强调科学技术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类利用知识创造的科学技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多种因素造成的问题,依靠知识、科学技术发展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它克服了以往发展观的不足和缺陷,批判地继承它们的优点,吸收了合理因素。科学发展观,是立足基本国情,深入分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借鉴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它符合新时展的要求,集中反映当代的发展实践。

二、发展观演变的规律性

考察和分析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发展观的演变具有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发展观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作为观念,它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生活的产物,具体来说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因而,发展观必然随着人类发展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近代以来,文艺复兴重新唤醒了人的主体性,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展开为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成为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的发展实践主要围绕着传统社会中一直困扰人类的物质匮乏问题展开,人的主体性也主要表现为人类追求在自然万物中的主人地位。这种以物质财富增加和物质条件改善为目的的发展实践导致了传统发展观的形成。人类在传统发展观的支配下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社会两极分化这样的社会问题和生态恶化这样的自然问题,不得不开始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人类的发展实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内容。结果,新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观虽然是从全人类的角度来观察发展问题的,但却主要是以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为依据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关注不够,于是,作为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发展实践孕育了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发展观的每一步发展和每一次演变都是人类实践发展变化的结果,没有人类实践的发展,就不会有发展观的演变和进步。

第二,人类对于发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对于发展观的演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发展观并不是人类对于发展实践的被动反映,而是人类主动观察和反思发展实践,概括和总结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其中的客观规律性的结果。传统发展观是人类总结和概括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背景下发展实践的结果,新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逐渐认识到传统发展观之弊端和消极影响而试图加以克服的结果,科学发展观则是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观之不足和自身发展实践之实际而努力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的结果。换言之,发展观的演变既是人类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对实践进行反思和探索的结果。可以说,没有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探索,就不会有发展观的发展和演变。

第三,就其关注的中心而言,发展观演变的根本趋势是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不同时期的发展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发展观关注的重点不同,因而随着发展观的演变,其所关注的重点也在变化。传统发展观关注的重点是经济,新发展观关注的重点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关注的重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关注的重点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从根本上说是人。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发展观关注的重点在不断地变化,从关注经济(物)逐渐发展到关注人,从关注客体到关注主体,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发展观关注重点的这种变化趋势,充分表明了人类在发展问题上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四,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发展观演变的特征是从片面到全面。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强调经济发展,实际上仅仅看到了发展的经济因素或经济层面,显然是片面的。新发展观认识到了传统发展观仅仅强调经济增长的片面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应当说是一种进步。可持续发展观则更进一步,在肯定发展的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基础上,强调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把自然界的可持续性放在首位。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强调自然、社会、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自然界方面、人的方面、社会的方面,又突出了发展问题上人的主体地位,显然更为全面。

发展观演变的历程和规律性表明,作为人类发展实践和人类创造性的产物,发展观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当代科学形态。

参考文献:

[1][澳]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M].唐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

[2][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构建高中音乐鉴赏课“五环赏析”教学模式 下一篇:运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