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仁祖反正"事件下明与朝鲜的关系

时间:2022-08-26 06:40:24

简论

【摘要】天启三年,朝鲜王朝发生,原国王李珲被废,绫阳君李即位,史称“仁祖反正”。“仁祖反正”是朝鲜王朝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宫廷,事后明朝与朝鲜就此事件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与外交活动,对明朝与处于朝贡体系内的朝鲜之间的关系往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仁祖反正 明朝 朝鲜

一、“仁祖反正”与朝鲜向明朝请封

天启三月十二日,业已失势的西人党拥立绫阳君李,抓捕原国王李珲。三月十四日,仁穆大妃颁命废王,降为光海君,命绫阳君李即位。此时的朝鲜正处于朝贡体系之中,国王的更迭必须要取得明朝承认,其王位方才具备正统性。并朝鲜当时深受朱子学影响,礼法森严,对于王位更迭,规定更为繁杂。对此,仁穆大妃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仁祖即位的前一天,即三月十三日授宝之前,仁穆大妃就对仁祖提出“传宝大事, 不可草草行礼。 明日当于西厅, 备礼行之。 且无天朝之命, 何以正位? 宜权署国事”。都承旨李德s对曰:“国家危乱, 几至于亡……人心已归, 天命已定, 而传宝之事, 夜深不决何也? 若不速传国宝, 以正位号, 何以镇定? 请亟传国宝, 以答臣民之望。”遂于当夜受宝,次日即位。

仁祖在即位当天颁教中不仅说光海君“侈欲之无度,刑政之紊乱”,并“况乃背天朝父母之恩,灭吾东礼义之风,三纲扫地,胡可忍言!” 仁穆大妃也说:“我国服事天朝,二百余载,义即君臣,恩犹父子,壬辰再造之惠,万世不可忘也……光海忘恩背德, 罔畏天命,阴怀二心,轮款奴夷,己未征虏之役,密帅臣, 变向背,卒致全师投虏,流丑四海……皇新沤担无意济师,使我三韩礼义之邦,不免夷狄禽兽之归,痛心疾首,胡可胜言!”仁穆大妃并于次日下教曰:“逆魁珲, 当禀达于天子,以待处置……天朝奏闻中,备陈罪状,某等举义反正……国人莫不鼓舞。宗社不可无主,故权摄国事之意,措辞制入。”如此种种,其实就是通过痛斥光海君对明朝的不忠,并加上显示仁祖和大妃对明朝的恭顺,借以提升明朝对仁祖的好感,尽可能的抵消篡位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更快的获得明朝的册封,确定其正统性。并于同年的四月二十七日“遣韩平君李庆全、同知中枢府事尹暄、书状官李民k, 如京师, 奏请册封”。

二、明朝对于事件的反应

而对于朝鲜此次,在朝鲜使臣抵京之前,明朝就通过毛文龙的奏折得知此事,“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李所篡,乃藉称彼国王太妃顺臣民之心,以废昏立明,令议政府左议政引弘者等移文总兵毛文龙乞为转奏”。此事在明朝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反应激烈。浙江道御史彭鲲化上奏称:“朝鲜内变,国王李珲一旦为侄所废,彼先自乱安能助我,况无君之人岂肯倡义效顺,且为倭与奴连,若举朝鲜归顺奴酋,毛文龙必难久居,牵制无人奴得安意西来,无复东顾之忧矣。”①对于朝鲜可能引起的与后金战事变局表示担忧。期间多名大臣皆上书言朝鲜事,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同年四月时任登莱巡抚的袁可立所上的《请讨篡逆疏》,其中说到:“凡藩国辄自废立,皆法令懈弛,人心变乱之渐也……况有朝鲜李之异变哉……夫珲即奉命为王,则该国之君也,即系亲派,则该国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岂容倒置……即珲果不道,亦宜听大妃具奏,以待天朝之命,投窜另置,乃成法纪。何今以臣篡君,以侄篡伯…………若果李追于妃命,臣民归心,亦当令其退避待命,而后朝廷徐颁赦罪之诏,令其祗奉国祀,如国初之所以待李成桂者。”从中可以看出袁可立认为此事纯属篡逆之为。而毕自严进行分析后,在奏折中也表示,对于此次事件表示其“不必议讨者有三,而不可遂封者亦有三”。而明朝之所以对朝鲜事有着如此看法,一是由于当时的礼教观念所限,对此种事件本质上极为反感。此前明使孟养志回国后的言论也对其造成了很大影响。朝鲜使臣向仁祖汇报时,对于袁守立的部分疑问来源作出推测是“大概如孟推官者……构捏罔极之言云。”而在使团回国后副使尹暄也向仁祖说到:“孟推官不得所欲而去, 故做出无根之言, 赖叶阁老镇定福”。并于次年讨论时,郑晔对于明朝的反应也说:“而特以孟推官之构捏,至有科道之言,不可不急急洞辨也。”也表明孟养志回国后所的言论有很大影响。介于明朝内部对于此次事件疑问颇多,故决定派员勘察,而朝鲜方面也获得此消息,史书中载“引见大臣备局堂上。时, 有斯俪隼粗报,故召见诸臣,议接应之事”。并对此做出积极应对。

三、两次朝鲜使臣出使经过

朝鲜使臣到达京师后,就请封一事倍加努力,但过程极为艰难,向国内对在京师的经历,做了如下汇报:“臣等到京师, 进呈奏本后, 因斯俪隼粗举, 朝廷论议未定……十二月十三日朝……致得朝议归一。十六日,诣礼部, 请速行题封,则书答曰:‘廷议始妥当, 乃于十七日,上本请封,圣旨即为准下。’正月初八日,臣等将并封王妃、差遣诏使两件事,呈文……初九日,诣西长安门外, 又呈文于叶阁老、向高曰:‘准封国王,则王妃自当偕封,诏使何以不差出?’答曰:‘翰林科官,例当差遣,而以浮海之故,皆不要去,不得已差遣武臣,而又妨于事体, 以此朝议未决。’云”。期间,明廷内部也对此事多加讨论,礼部尚书林尧俞等上书表示“仁祖反正”已过数月,期间在经过大量调查,得知朝鲜内部对于李更为拥戴,并且也对当时的形势加以分析,建议可以给予册封。熹宗皇帝决定准朝鲜所奏,封李为朝鲜国王,但是诏命冕服俱未行赐。为取得诏命冕服,朝鲜于当年三月二十五日以“李德s为奏闻使, 权盼为副使, 高傅川为书状官”再度出使大明。

洪翼汉的《花浦先生朝天航海录》对此次出使有着详细记载。李德s一行人于十月十二日抵达京师,十八日觐见熹宗皇帝,熹宗赐酒于光禄寺。二十日至礼部送呈文,得红票记曰:“该写朝鲜国王妃金氏奏本内,亟发册使,颁降诰命冕服事,奉圣旨,该部看了。”直至一个月后,在十一月二十三日朝鲜使臣获得有利信息。毛文龙上奏对于分析形势,建议完封朝鲜。这对此时在京师的朝鲜使臣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次日朝鲜使臣再做努力“职等晓制呈文,偕诣西长安门外,候诸宰入朝……自内阁Y下于礼部曰:今日进阁时,朝鲜陪臣,跪禀以诰命冕服,以完国统,该部速为覆题云”。此次行动获得成功,取得内阁认可,并着礼部覆题。一月后,礼部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林尧俞上《恳乞圣明亟发册使颁降诰命冕服以完封典事》折奏请完封朝鲜。二十四日“已奉圣旨,朝鲜册封,着照例,遣内臣去云”。熹宗皇帝正式批准。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兹遣内监司礼监管文书内官监太监王敏政,忠勇营副提督御马监太监胡良辅,赍捧诏谕冕服册封李为朝鲜国王”。同年六月三日,明使到达朝鲜京城传诏册封,仁祖受诏命冕服,正式获得明朝认可。

四、总结

“仁祖反正”后,仁祖两次向明朝遣使请封,共耗时两年有余,方才获得册封。耗时极长,究其原因,实乃明朝认为其得位不正,王位乃篡逆而得。明沈国元在《两朝从信录》中记载为“朝鲜国王李晖②为其侄李所篡”,而《大明熹宗皇帝实录》中也有相同记载。都表明了当时明朝对于“仁祖反正”的看法。而明成祖朱棣也是夺取其侄子的皇位,但是对朝鲜类似事件却有不同见解。其最重要的就是明朝皇帝乃天子,故而可以以天命为由,承继皇位,况且明成祖朱棣也是在靖难后惠帝不知所踪的情况下登基的。而朝鲜是位于“朝贡体系”下的明朝属国,其国王乃是受明朝册封的朝鲜之主,王权来源于明朝皇帝的册封。光海君是受明朝册封,被明朝承认的朝鲜国王,而仁祖夺位,则是对于明朝权威的挑战。

其次,类似事件在朝鲜王朝时期并非首例,朝鲜世祖是通过“癸酉靖难”并最终承继王位的,过程和明成祖十分相像,但是世祖在获封之前是通过端宗禅让而得位。而“中宗反正”后向明朝奏报的时候则是采用了欺瞒政策,以燕山君名义说其因病不能理政,请辞位。并也表示了中宗已经执掌国事的事实。然而疑点颇多,明朝始终未给册封,拖延将近两年后才给予册封。相对而言,“仁祖反正”与“中宗反正”更为类似。“仁祖反正”后朝鲜在向明朝奏报时也吸收了很多“中宗反正”的经验,例如在奏报时汇报了朝鲜官员和民众对于仁祖的拥戴以及以先王大妃名义上的奏章,但是结果仍然相似,都花费了很久的时间才获得明朝的册封。而“仁祖反正”相对于“中宗反正”而言,形势不同,且“仁祖反正”后明朝获得很多对仁祖不利之消息,且不论其真伪,都使得“仁祖反正”对明朝来说更加难以接受。而朝中大臣对此也争论纷纷,对仁祖来说,他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不利。

再而,不可忽视的是,当时明朝正处于与后金的战事中。“仁祖反正”发生前四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自此之后在与后金战事中日益不利,形式严峻。孤守辽东的明军多依赖朝鲜,而在“仁祖反正”之后仁祖也以最快的速度派南以恭为毛都督问安使并面授机宜,并且与光海君不同,给予毛文龙在朝鲜更多方便③,并与毛文龙来往频繁。日后毛文龙也为仁祖获得册封颇尽心力,这也表现出朝鲜对于明朝辽东战事的重要性。最终虽拖延两年多,但是仁祖才获得明朝的正式册封。其间考量不可谓不多。其中,不仅仅是对于稳定朝鲜局势的考量。

最后,就像明初朱元璋为了与元朝作战的需要拉拢高丽一样,此时面对后金日益无力的明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朝鲜。而仁祖也在顾全礼仪的基础上,表现出比光海君更大的忠心,最终尽力获得了明朝完全的册封。

参考文献:

[1][韩]《朝鲜王朝实录》[M].国史研究会,1970.

[2]《明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明史》[M].[清]张廷玉等纂.北京:中华书局,1974.

[4]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两朝从信录》[M].[明]沈国元著.王

有力主编.台北:华文书局印行.

作者简介:郑成志,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临江林业局银山经营所人工长白落叶松直径分布... 下一篇:打瓜膜下滴灌试验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