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思考“城市再生”

时间:2022-10-03 09:56:29

为未来思考“城市再生”

说它是一个艺术展览,它却充满了学术批判的气息;说它有做成 “文献展”的野心,它又始终呈现出一种与大众对话的诚意、与城市生活互动的姿态;说它平民化,深圳市的正、副市长亲自到现场为它揭幕;说它高调,开幕式竟然设在深圳华侨城露天的制造业厂区内,所有场馆的标记和装饰就在旧工厂灰迹班驳的墙体、玻璃上粗糙地张贴;说它是一种理性的宣言,它也提供了许多直观的视觉装置和富有趣味的游戏;说它是一座城市经济舞台上的 “文化戏”,它从策展人、参展者到传播对象,完全已称得上“国际主义”……它的矛盾与调和、精英主义与包罗万象、混沌与活力,非常像深圳这座在快速成长中贫富差距显著、却依然可以在80年代以来的 “大家乐”游戏中收获一种难得的社会和谐的城市。

2007 年12 月8日晚的华侨城创意园北区,当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前身为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深圳双年展)在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的主持下,以中国电影“第六代”领军导演贾樟柯的纪录片《城市再生》拉开帷幕的时候,它注定吸引国内外一些特定人群的眼球,甚至吸引与展场一墙之隔的工厂车间里刚下夜班的造纸女工的眼球。

根据本届双年展“策展人比参展人多”的构想,世界各地的300多位著名理论家、作家和相关实践人士一夜之间聚集这里,融身于怀着好奇赶来的成千市民中,使这个平日里萧条的厂区顿时像一片“城市飞地”般光芒四射。第二天,一系列论坛在知识者与民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临时却出奇快速、高效的交流。这样的论坛从2007年9月在西安纺织城举办首场起,已经以“城市串门”的形式滚动到深圳、上海、北京、重庆、宁波,甚至伦敦、洛杉矶……并将一直延续到今年3月的展览结束日,类如:深圳/香港、边缘/地理空间、政治家/金融、都市人群/农庄、生态/生计、信息/形式、杂志/机器、策展人/创作人、名流/ 八卦等各自与两个平行问题直接相关的话题,共同构成了对这一届双年展主题“城市再生”的讨论。

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保姆、流浪儿童等城市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否可能在专为他们设计的住宅中得到体现?篱笆、花圃等为了加强人们在公共领域生活质量的设施是否同时也妨碍了人们高效而自由地使用这些空间?来自北方的市政官员和都市移民凭借过往的生活经验对深圳进行的乌托邦式想象,给这座南方城市带来多少像电影《北回归线》中所呈现的“热带的困扰”?在影响“地沟油”、太阳能等城市能源合理利用的因素中,技术之外,资本的逐利天性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讨论不仅是策展人委托的一群专题调研者前期调研成果的汇报,也将以一系列小册子的形式散发到各个城市,引发更广泛的对于“城市”和“建筑”主题的思考。

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师马清运表示,一个展览最重要的是留下什么。展览如果只留下一本画册,肯定是失败的。双年展不仅是信息的一个终点,更应该成为旧有和新出现信息的起点,“它将世界各地的作品汇集到某个具体的地方,而这些小册子又将更多的信息散布回世界各地。观众可以带着小册子回家,我们也可以把这届双年展带到全球更多的地方。”他认为,中国在新经济下与世界发生着复杂的关系,既然中国文明在世人眼中是另一种文明,中国的国际化是世界所不明白的,中国就应该保持对城市文明的另一种态度。深圳在过去不到二十年的历史中完成了三次土地政策的演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三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造就了房价翻三番的结局,这些都足以使它成为开启对中国城市此项探索的最佳城市。在中国正面临至少有五亿人将于二十年中涌入城市的动量中,我们无法左右未来,也无权决定未来,但我们有责任为未来思考今天,这正是提出本届双年展主题――“城市过期和再造”的真正意义。

上一篇:国际部分 第4期 下一篇:想象一种可以“吹”、“化”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