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活服务类评论专栏的快速成长

时间:2022-10-03 09:38:15

一个生活服务类评论专栏的快速成长

“生活杂谈”,这一新华社评论类栏目的“新面孔”,经过新华社江苏分社半年多的“墙角试验”,从几个人呐喊到十几个人助威,从一个分社勉力强撑到几十个分社“众人拾柴”,从一天播发一条还“等米下锅”到每天播发三五条仍绰绰有余,从中央大报的头版头条到电视台读报栏目的频频亮相,从“说得颇有道理”到一些篇章令读者拍案叫绝乃至引导舆论转变,“生活杂谈”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爆发式增长……

新华社,有了新闻杂文。与“新华体”截然不同的“新新文体”

“父母满眼的爱还没看够,爱人亲热的话还没说够,孩子还没找到撒娇的感觉,你就要远行?”“还没来得及为父母多捶捶腿背,还没来得及帮爱人多暖暖被窝,还没来得及给孩子多辅导些功课,我怎么忍心离去?”这还是新华社记者写的文章口马?明明是篇抒情散文的片段,却来自春节长假结束时的一篇献给打工者和留守人员的“生活杂谈”——《你的征程是我留守的开始》,刊登在2013年2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

“到星巴克喝咖啡,喝的不仅是杯中之物,更是种‘气质’。带上搪瓷缸甚至是饭盒去?还让不让人家有气质了?”“星巴克想涨就涨的底气,正是吃定了这批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和对其品牌的忠诚度。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洋品牌的经营策略,涨个价都如此‘婉约’,既达到了目的,还显得挺有‘气质’。”这还是新华社播发的文章吗?明明是“小资”无奈调侃星巴克涨价。偏偏这些戏谑之语,也是来自“生活杂谈”文章《自带杯子喝星巴克还让不让人有气质了?》。

“如果人不死,八百多亿人住哪里?穿啥吃啥?怎么论资排辈?谁当头儿?如秦始皇活到现在,让他当个晗干部?有人花大钱,把先人的坟墓,或者提前把自己的坟墓造得极其华美,以为这样就有可能永垂不朽。他们也不想想,如果成千上万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坟墓都保留到现在,这地球上还会有活人住的地方吗?请相信,后人必定会不断铲去前人的坟墓。一百万年后,恐怕连黄帝、孔子的坟蕖也没有了。所以,千万不要对坟墓太感兴趣。”新华社的文章怎么能是这样?简直比周星驰的无厘头更无厘头!这段文字,同样来自清明节前播发的“生活杂谈”文章,《人总是要死的,但是……》。

“生活杂谈”的很多稿件,仅从标题上,就能看出作者的立意之奇、角度之巧。如《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说的是爱情;《西红柿炒鸡蛋,加一勺“故乡”糖》,说的是乡情;《去药店买药,一定要蹲下来?》,期盼着“站着也能买到平价药的那一天赶快到来”;《消费者蹲下买药,谁之过?》,反思的却是医患关系;《“中国式过马路”与“中国式马路”》《调侃“中国式”陋习更要多些理_生思考》《“中国式插队”,是互帮互助还是秩序失守?》《消除“中国式接送孩子”背后的不安全感》,不同省份的记者不约而同地关注“中国式”,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入思考;《“不准念稿”逼迫官员“话风转型”》《领导走基层可否“微服私访”?》《讲接待论排场都有惯性,基层何时刹车?》等系列稿件,则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的积极响应……

“走转改”大背景下开出的一朵新花

近年来,带有杂文特征的新闻评论在各种媒体,特别是在网络、手机上爆发式涌现,争奇斗怪,咄咄逼人,强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尽管有些杂文观点低俗、庸俗、落后甚至反动,却因其语言奇巧、生活味浓,每每能够混淆视听;有的媒体锐意创新,推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灵活多彩的杂文,便赢得了满堂彩。因此,新华社的一些编辑记者认为,有必要训练出一支“融入世俗”的杂文队伍,用老百姓特别是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讲话,满足党和人民的新需要。从这个角度讲,“生活杂谈”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基地。

“生活杂谈”缘起新华社江苏分社一次小探索后的“墙角试验”。“墙角”者,就是那种不起眼的地方,想让人注意,又怕太引人注意之谓也。2011年春节期间,江苏分社记者曾经尝试写过《春节七日谈》,每天一篇小杂文。诙谐幽默、轻松调侃又有浓浓亲情,给编辑和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011年年底,总社编辑建议记者尝试在日常报道中增加类似《春节七日谈》的稿件,“生活杂谈”因此于2012年元旦前面世,开头两篇便让人耳目一新,《hello,2012》《回家,陪孩子过新年》。

在刚开始的一个月里,“生活杂谈”几乎没有套路,但都充满了激情。新华社江苏分社为此专门成立“生活杂谈”写作小组,并发动全分社记者写作。江苏分社的同仁们一直在抱团取暖,争取你方写罢我登场,让杂谈形成绵绵不绝之势。相互鼓励,不抛弃、不放弃,撑起来。

2012年7月,杂谈稿件开始进入柳暗花明的状态——参与写作的其他分社记者开始增多,来自新华社其他分社的新不断出现,几乎不用担心“缺货”了。从2012年11月开始,几乎所有分社开始参与“生活杂谈”的写作,曾创造了一天播发9篇的记录。

为此,2012年8月15日,新华社总社专门召开了“生活杂谈”研讨会。研讨会聚集了50多位来自新华社总社的编辑、备分社的记者,以及新华社新闻用户的媒体代表、新闻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总结经验教训,探讨规律走向。

如今,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喜欢上这一品牌。一些分社记者认为,“生活杂谈”好比言论类的轻武器,“短、新、实”,写得痛快,读得受用。有网民在点评一些“生活杂谈”稿件时认为,稿件接地气、解渴。

期待未来更高明的“生活杂谈”

有学者指出,“让社会和谐起来”是中国未来三十年的重大历史任务。“生活杂谈”的任务,正是从生活中的不和谐现象入手,引导群众正视、分析它们,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今后,“生活杂谈”要继续活活泼泼地谈下去,应该达到更高的水准。我们认为,应具有以下特征:观世谈理、寓雅于俗、杂而有神、奇而不怪。

观世谈理——观世,就是观察现今的世态,从百姓生活说起,评论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那些事儿。谈理,就是“以鲜明态度表达正确观点”。正确观点,就是符合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所谓鲜明态度,就是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一清二楚。比如,《没人有资格对袁厉害说三道四》一稿,在社会、媒体对袁厉害事件态度摇摆不定、寻找不到靶点的时候,坚定亮明观点,及时引导了舆论。

寓雅于俗——“生活杂谈”的面目应该是“世俗”的,语言风格不能有“社论腔”“报告腔”“教材腔”,应该讲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可以有讽刺、幽默、玩笑,可以“抬杠”,甚至“赶时髦”“猎奇”,因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所谓雅,“生活杂谈”的内在格调必须是健康高雅的,要解人疑惑,引人走向真善美。就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比如《如此哄抢为那般?》,说的是“果粉”哄抢iPad,“这一次或许抢了苹果,下一次可能要抢香蕉。总之对象可以是待定的,‘抢’这个姿势是一定要提前摆好的。”文中还隐藏着多处冷幽默,看过多遍,仍有余味,估计被批评者也只能苦笑着接招。

杂而有神——军国大事、家长里短、三教九流,只要是令人关注、让人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谈。所谓有神,低标准是“形散神不散”,高标准则是“下笔如有神”。比如《三亚,请珍惜你的小家碧玉和冰清玉洁》写道:“你是冰清玉洁的小家碧玉,可你非得把自己糟蹋成李逵模样——手持两把大斧,露出一身横肉和胸毛。宰客!”;《不怕地铁更高级,就怕乘客被分级》中,针对深圳市表示将设地铁VIP车厢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文中最后写道:“更怕在这一切‘向钱看’、拼不完爹妈的社会里,连每天坐个地铁,投币或刷卡前都要犹豫一下:我究竟属于哪个阶层、哪个等级?”这样的文字,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高人一筹,就像有了鲜活的灵魂,它可以抓住你、感染你、调动你,深深地进入你的内心,这就是有神。

奇而不怪——“生活杂谈”要追求眼界大、见解高,能道人之所未道。此处所说的奇,与“正”相对,但不是与“正”相反,所以就不能“怪”,不能违背伦常,不能流于庸俗、粗俗、低俗、恶俗、恶搞;不能不合逻辑,违反科学,乱下结论。“生活杂谈”中,也出现了一些“奇而不怪”的文章,比如《小议“动物教育学”的是是非非》中,“但如果家长真把孩子当‘动物’一样教育,追求极端式训练效果,那可真是缘木求鱼了!”,如《富人们,请富得优雅点》一文中,“不管你是怎么富起来的,是‘漂白’了还是‘镀金’了,如果你是富人一个,就清富得优雅点,这样‘子’才会‘曰’你!”同样令人意犹未尽。

“生活杂谈”这朵新花,还没有开透。(作者分别是新华社江苏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新华社江苏分社主任记者)

上一篇:散文教学心得摭拾 下一篇:香港上市公司中国新华电视(HK8356)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