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绘画中形似和神似的认识

时间:2022-10-03 09:23:15

谈对绘画中形似和神似的认识

【摘 要】在绘画中,“形”是精神的载体,是艺术家在观察、感受、研究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艺术的升华,是其对客体和自我的一种深入挖掘和真实表达。“神”是指绘画不受客观物像所拘,作者能够通过画面表达内心感情、精神气度、喜怒哀乐,或生动地表现画面中物像的引人入胜的精神状态和情趣。

【关键词】“形似”;传神写照;“神似”;内心感情

“形似”和“神似”,两者的辩证关系是绘画领域中的一个永恒话题,千百年来许多画家和理论家都就此问题作过很多研究、探讨和绘画方面的实践。“形似”往往在写实性绘画的领域中被提出,“神似”则更多的是写意性、表现性、抽象性绘画的共同话题。一直以来,在绘画中两者不分彼此,水融在一起。

从照相机的发明,到如今我们进入读图时代,图像越来越多地涌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我们的生活。人们对于绘画艺术的具象性与抽象性、写实与写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绘画这门图像艺术其记录真实形象和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被不断消解,于是绘画中的形与神的问题也在不断地被重新思考。如齐白石的名言“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就是对“形似”和“神似”关系的精辟阐述,它说明了在艺术作品中要很好地兼顾形与神的关系:“太似”就是说太注重或者说只注重形似,以至达到了“媚俗”的程度,这种作品只是注重比较细腻、具体地描绘生活中的人或景物,迎合了一部分人的世俗的甚至庸俗的审美需要,使得艺术作品成了不包含或者没有准确表达人类高尚思想的简单的手工制品,也不能对人们在审美上起到准确的引导作用。“不似”是说画面中的物像在准确性方面存在欠缺,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视觉特征,是作者的造型能力不够而求不到形似,这导致了“神”无从依托,作者无法准确表达形象的精神状态,观者也不能准确地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意图,“神似”问题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作品只能是“欺世”之作。

“形似”在绘画中要求理性客观并且科学地对待对象,更多关注的是绘画的技术和技法问题,同时,对形似的要求也成为了绘画作为一门科学或者说学科独立的一种技术规定性,所以,“似”在此主要是指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能够真实准确地表达事物的视觉形象,同时有助于传达所描绘事物的精神状态,使读者更加容易体会到画面中所传达的意境与意味。如东晋顾恺之所说“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强调“形”对于表达神态的重要性。

“神似”是指绘画不受客观物像所拘,作者能够通过画面表达内心感情、精神气度、喜怒哀乐,或生动地表现画面中物像的引人入胜的精神状态和情趣。“神似”使绘画脱离了对客观物像的简单描摹和记录功能,而具有了更高的美学价值。“形似”与“神似”所指称的范畴是不同的。“神似”的范畴基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画面形象的神态、气质、生命力等方面的把握和体现,这是对“形似”在美感上的超越,不是对“形似”的逃避,是在表现客体时采用了高度的艺术处理手法,如概括、夸张等,面对客观事物不是简单的照搬原物,而是对其进行提炼,抓住最核心的、最能反映物体本质的点来进行表现,可以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特征突出。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这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使用独创的“减笔”画法,作品飘逸洒脱、独树一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画中人物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寥寥几笔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又如韩的《五牛图》,通过其准确的造型、细致的刻画,描写出的牛态,几可呼之欲出。而在西方,从古希腊以来,艺术家们就研究科学而完美的人体比例、结构、动态,创造了客观加理想的“古典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深入研究人体解剖、空间透视等问题,他们把雕塑、绘画的创作与解剖学、物理学等联系起来,是为了创造出使人信服的真实而美的形象,进而能够准确地反映对象的神态、精神。以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通过塑造出准确的“形”而使得画面中人物的“神”得到了充分而准确的表达,从而使得几百年来观者无不沉醉着迷于其中。(2)画面中所创造的形象能够反映作者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和气质性格,一幅好的作品,其画面上的形象与作者精神层面是内在统一的。如前所述,绘画不仅要表现客观物像的视觉真实,同时也要通过客观物像的精神真实来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怀,这样的作品才会感人至深。如蒙克的《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作。这幅作品被认为是表现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人物和环境都是变形的,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弯曲、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触动,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前方,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感,从而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朱耷的作品,他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3)反映作者独特的美学观点,如立体派大师毕加索,前期作品是很写实的,但转入到对立体派的研究之后,他的画面就不再只追求“形似”了,而是要表达出他的立体主义的美学观点。比如他的名作《亚维农少女》,观者就不能仅仅从单纯像不像的角度来评价,而只有在对毕加索和他的美学观点、美学追求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才可以欣赏其独特的“美”。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达利的绘画也是如此,他不仅不追求形似,反而故意使用很写实的手法将物体变形,扭曲着、流淌着……画面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梦幻感觉。在表现性和抽象画中也更多地体现出了纯粹绘画语言自身的美学气质。这方面的神似产生于对专业技法在经营和把握上的一种高度自觉,画家通过对画面中的形状、色彩的位置、强度、大小等构图安排,点、线、面的穿插运用,率性而为,用笔、用色的厚薄、干湿等因素的合理运用,尽管画面上没有相像于现实的形状,却可以创作出美妙的作品来。康定斯基、赵无极等人的抽象绘画都有这个特征,中外绘画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形神问题在艺术创作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在绘画中,“形”是精神的载体,是艺术家在观察、感受、研究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艺术的升华,是其对客体和自我的一种深入挖掘和真实表达。尽管当下是一个视觉图像泛滥的时代,但对于艺术形象“神似”的追求是人们内心对精神更高境界的向往。形、神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很好地把握两者关系,不可厚此薄彼,才能创造出“形神兼备”的优秀艺术作品。

参 考 文 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1

[2]马延岳.外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8):1

上一篇:关于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思考 下一篇:城市规划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