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诉求

时间:2022-10-03 08:24:3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诉求

【摘 要】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像一曲旋律优美的交响乐,教师总是善于调动教学节奏的积极因素,对于重点难点“泼墨如云”、“浓墨重彩”,对于次要部分则“轻描淡写”、“轻风拂过”,整堂课就像一首高低起伏、回环往复、错落有致、张弛有度的优美乐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动人的魅力,更富有艺术的张力,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诉求

节奏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人们常常以此来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纵观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其进程也充满了快慢、缓急、强弱、张弛等节奏。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像一曲旋律优美的交响乐,

教师总是善于调动教学节奏的积极因素,对于重点难点“泼墨如云”、“浓墨重彩”,对于次要部分则“轻描淡写”、“轻风拂过”,整堂课就像一首高低起伏、回环往复、错落有致、张弛有度的优美乐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动人的魅力,更富有艺术的张力,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然而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上常会出现以下一些不和谐的节奏。就教学语言节奏而言,一些教师讲起课来,快得如打“机关枪”,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慢得又如“铜壶滴漏”,浪费教学时间。在教学内容节奏的把握上,有的教师会出现前紧后松或者前松后紧的现象,还有的教师组织教学时习惯于占用一点时间去讲一些班上的工作等,致使教学时间减少。就教学过程节奏而言,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情感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讲起课来,总是那么一副面孔、一种腔调,淡而无味……面对种种不和谐的课堂节奏,教师必须认真反思。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节奏诉求呢?

1.需要因人、因文、因情而异的节奏

无论演奏或演唱,音调的确定都必须以自身的条件为前提,以作品的格调为根本,以观众的反应为依据,教学节奏的基调安排也必须做到因人、因文、因情来确定。

1.1 创设以“人”定调的节奏。“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是温和的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教师和善对待他的学生,他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强迫孩子们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如果是低年级学生,节奏以稍慢和多变化为宜。低年级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节奏稍慢反复强调有利于他们接受理解。又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保持,不宜连续从事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要注意一节课中节奏的调节。例如,在课文讲授之后,不妨给学生一点“自由阅读”的时间,使紧张的智力活动有所缓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节奏就可以稍快并相对稳定,保持在一定的紧张度和难度上去进行,而用课间的休息去调节。另外,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有的教师性格活泼,有的教师沉稳内向;有的教师行事严谨,有的教师行为洒脱;有的教师喜欢滔滔不绝,有的教师喜欢娓娓道来,节奏的安排可以也应该按照自身的个性、自身的教学风格来安排。

1.2 创设以“文”赋声的节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节奏,比如语文教学内容丰富,难易不同,体裁多样,手法迥异。诗歌语言精练,内容集中,篇章结构变化跳跃,修辞手法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词句的意思,还要对其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发挥,课堂节奏要慢一些。议论文语言精练、结构严密而富有逻辑性,教学时要条分缕析,弄明白句子、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教学节奏以舒缓为宜。记叙性文章内容具体形象,教学时可通过对情节结构的把握,进而领会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课堂结构应该紧凑一些。一般说来,应做到:重点突出,反复讲;难点分散,缓慢讲;一般内容,简明讲。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高低起伏,节奏分明,使学生的思维也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

1.3 创设以“情”而控的节奏。一个机智的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节奏。如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加快节奏;发现学生过于紧张而感到疲惫,就要有意识地变换节奏,穿插一些趣味性和轻松的内容,使气氛得以调节。如发现学生跟不上讲课的速度而流露出畏难、茫然的神情时,教师就要尽力深入浅出,并放慢节奏。除了从学生的情绪反应(目光、面部表情等)来观察外,教师在讲课中还可以穿插简短的提问,以便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思路是否已经跟了上来。如果发现学生的知识中有脱节之处,就要相应作些补充。

2.需要急缓有致、虚实相融的节奏

一味高音,闻者刺耳,一味低音,听者吃力,因此优美的乐曲总是时高时低、时强时弱,婉转自如,令人“赏心悦耳”。教学节奏的安排亦然,急时如瀑布,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激起学生“沉睡”的思维,缓时似清泉,浸入学生“干渴”的大脑,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虚实相映生辉的美感。

2.1 创设“冷”、“热”互衬的节奏。“冷”是指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课堂气氛郑重安静;“热”是指课堂具有生动活泼的局面。“冷”、“热”互衬的课堂中,教师情绪饱满,学生更是一腔热情,大脑进入兴奋状态;学生自信心增强,求知欲旺盛,学习主动,畅所欲言,智慧的火花在迸发、在燃烧;师生间的情感不断交流,呈现出认真教、用心学的热烈气氛。“冷”、“热”互衬,就是要使学生既有热烈的感受,又有深刻的思考,精神有张有弛,气氛有起有伏,保持思维的连续性。

2.2 创设“宽”、“严”统一的节奏。所谓“宽”,一是指课堂上听不到呵斥,看不到难堪的僵局和苦恼的阴影,师生关系融合,配合默契,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二是指教师能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无所顾虑,畅所欲言。而所谓“严”,则是对“宽”的后一种状况的控制与调节。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自控能力的原因,学生对问题的探讨难免出现“走调”、“跑题”的现象,有的学生的思维甚至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对此,必须加以控制和调节,通过适时的提示、恰当的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宽松是“放”,严谨是“收”,有“放”有“收”,课堂气氛便能达到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的良好状态。

上一篇:阳光下的“蜘蛛人” 下一篇:论体育课堂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