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计算机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3 08:23:04

浅谈高中计算机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那么,高中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怎样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并且愿意学好。在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就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同学们的求知欲所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每一个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二、尊重主体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我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阶段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基本的知识能自己摸索出别的知识与技巧。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教师的最大收获!

三、注重因材施教,挖掘学生创造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课程以其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施。现在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有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学过信息技术课,但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也存在。这种不均衡状况,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时不能一刀切,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学会自学,把时间利用好,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要心急,踏踏实实从头学起。上机实习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我深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四、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他们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开发,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对学生的质疑,有时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地引导,耐心地解疑。读书无疑者要有疑,有疑者要力求达到无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计算机教学中,合理的设“疑”,使学生在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其智慧的火花,引起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探求、向往,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质疑的途径,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疑虑而提出的设“疑”,二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设“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掌握知识。

五、巧用多媒体,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灌输或“培养”活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这种教学的交往,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交互性和超文本连接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手把手地教,只能让其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操作,去探索,有时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顽强学习的毅力,还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不但在计算机操作实践中遇到这类问题很容易解决,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苦尽甘来”。

上一篇:巧改情境增实效 下一篇:小议初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