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3 07:49:19

浅谈创新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难看见许多课堂教学为了创新,不管方法、内容是否得当,盲目力求创新,没有围绕艺术的中心,悉心研究找到贴切实际的、有用的创新。新课改和社会要求我们,要结合实际、围绕所教学科,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发师生角色的变化以及教与学的互动结合。教师必须要有崭新的教学意识,创新的教学手段,开放性的教学观念,多样的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一、拓展教学导入多样化形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导入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可采用录像剪辑图画导入、多种乐器的演奏导入、舞蹈的导入、声乐的示范导入、类比生活例子导入、讲故事导入或谜语导入等形式。

比如,在讲授有关音乐要素――“速度”一课中,可以从剪辑录像中介绍我校体育特色项目――击剑运动切入,表现击剑运动具有刚中有柔、刚柔结合,快慢结合的特点。然后可类比日常所见的各种交通工具,如陆地上的自行车、汽车,空中的飞机、海上的轮船等等,行进速度各不相同。此时引入新课题,“音乐作品根据不同主题有着不同的速度”,便是“水到渠成”的时候。接着欣赏管弦乐《骡子》《乌龟》《蜗牛》的片段,把学生带入音乐中,体验音乐中不同速度所描述不同的对象,逐步建立音乐的印象思维。接着进行板书“音乐进行的快慢叫做速度”,并介绍作品中有广板、中板、慢板、快板等速度形式,以及音乐速度记号等等。这样导入及展开新的内容,由形象可感知的内容逐渐导出抽象的艺术概念,学生就会对学习“音乐的速度”颇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注重教学形式的新颖化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为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及无意注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化到主动学习。

笔者认为可打破传统单一歌唱形式,采用以听觉、视觉为切入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精选录像片段,配唱MTV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还可以采取配音、配乐等一些活动手段,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树立音乐的形象。

比如在初年级教材的影视作品教学中,针对《烛光里的微笑》《狮子王》《宝莲灯》等音乐作品,将影视片段和音乐主题相结合,表现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根据影视多媒体画面,开展配音、配乐、创编朗诵词的活动,展现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结合生活,体会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三、创设师生合作的教学过程

学校教育主要是课堂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位的互动,注重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相互切磋,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同时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是民主的,师生之间应是互敬互爱的,学生的学习是愉快、舒畅的。

(一)变换座位,增强艺术氛围

根据课题需要,改变课堂空间的座位排列是对学生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讨论、创编表演、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在日常的口风琴演奏练习中,小组竞赛,可采用半圆形的座位排列,使学生与教师近距离全方位的交流;在创编表演时,就以三个圆形的座位排列,便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歌唱表演或是欣赏学生个人表演时,可采用大圆圈座位排列,使表演者贴近观众,彼此感受亲切直接。总之,教学空间的创新布局应根据课题需要自由灵活地变动设计,不仅有利于组织,更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动静”结合,师生共同活动

“动”是人的本性,更何况青少年学生更加好动,“动”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方式。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静结合”的教学,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

比如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开展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党史、学习红军的精神,从而感受长征壮举的伟大。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选择革命历史歌曲《十送红军》《过雪山草地》《七律长征》及其他诗词歌曲等。先从欣赏“MTV”导入,从感人的旋律,豪迈激昂的歌词,使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壮烈震撼的气氛深深地感染学生。教师打破平时教唱歌曲的常规方法,而是精心编排适合学生年龄又易学的舞蹈动作,边教唱边表演,由此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并带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教师悉心指导,带动学生把握节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来。

四、教学中群体培养

多年来,笔者发现教学效果的优劣与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效应紧密相关。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有精湛的技艺,还要时时注意群体培养、发挥群体作用。

例如:讲授影视歌曲,选择《音乐之声》插曲《多来咪》一课时,先采用电教手段,播放“孩子们向父母告晚安”的情节,引起了全班的关注,然后教师将《多来咪》歌采用中英文歌表演形式,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同学担任一个音符表演,并告诉同学要为自己小组争光,为自己小组的歌唱表演出谋划策,并齐心协力地投入练习。教师继续启发引导,做任何一件事情,靠一个人力量很单薄,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在练习中及时表扬群体效应发挥好的小组,同样能激发其他小组的兴趣。同学们积极投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第二课时,组成了教师与同学评判组,以小组形式上台表演,各小组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圆满地完成课题,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和表现欲,让学生学会了互相配合、协作。

五、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有许多可取之处,也有“视唱乐理”部分过多的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情趣、喜好、欣赏能力都与过去的学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创新、改革音乐教学,使其适合时代的要求,适合教学对象学生的要求。

在音乐教学中,笔者设想并实施了这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即用多种形式进行配乐,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如在《歌曲――升华你的情感》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配合迎接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的主题,安排奥运相关的教学内容。在第一课时,补充欣赏奥运会歌曲《手拉手》的音乐录影带。要求各小组可以根据音乐,设计多样艺术形式所组成的配乐表演。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鼓励每个人出谋划策,生生之间展开充分沟通、交流,设计并排练各组的节目。第二课时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演出,充分展示,不仅可以采用道具头饰,并且可以运用多媒体幻灯片,配合音乐旋律向大家展示奥运赛场上的激烈角逐的场面,体现坚持不言弃的精神,以及超越自我的生活学习态度。同学选取配乐朗诵、歌舞组合,甚至还有体育竞技如舞剑、木兰拳配乐等,形式丰富多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思维。

为充分展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在教学中重视民族音乐的介绍、欣赏及演奏,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音乐教改中应当积极开展的活动。比如,介绍京剧中的“锣鼓经”,使用文字谱首先导入,学生们新鲜好奇,朗读文字谱朗朗上口,然后配上各种打击乐器,同学自告奋勇地选择锣、鼓、钗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乐谱,进行打击乐的练习。同学们兴趣盎然,越来越投入。从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艺术骨干,为组织学校锣鼓乐队奠定了基础。多年来,本人创编了锣鼓吹打乐,这是一项创新的表演项目,经过师生长期努力与实践,十多年来,此项目一直是徐汇区的艺术特色项目。同时,这一锣鼓吹打乐特色项目的优秀成果,为零陵中学连续五届被评为徐汇区“艺术特色学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每二、三年评一次)。多样与创新的音乐教学方式显示出丰硕的成果。

艾涅斯库也说过:“音乐的目的――引导人们沿着美好前途的道路前进。”音乐教学,既是帮助学生获得基础文化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的革新,需要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等,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达到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有效地推动课改持续深入地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教育中心

上一篇:新课程下对待教材的“二不三是” 下一篇:立足生活实际,实现趣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