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变式教学

时间:2022-10-03 07:15:01

例谈初中数学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促进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它是学生进行模仿与创新的中介,是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通道。

一、数学变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变式教学就是适时、适度地改变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变化的问题掌握知识的要领,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原则

变式教学不能即兴发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是指变式要围绕教学目标,不能漫无方向。不同的变式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有的用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某一概念,有的用来揭示某一法则、定理的内涵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有的用来帮助学生领悟某种思维方法。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设置变式的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目标和客观条件,教师要有策略地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或设计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有序递进原则

有序递进原则是指设置变式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要求教师在设置变式时要考虑前后知识点的衔接,通过变式承前启后。从难度上看,变式要有合适的梯度,将其限制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不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又能使学生保持挑战的热情。

(三)反思性原则

数学学习仅有训练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适时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明辨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反思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梳理。变式教学本身的特质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反思,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原式与变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思考原式与变式的解法有什么关系。在思考中学生可以总结出来,当仅有形式上的变化时,解法是不变的,这样在不同背景下用一种方法解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解题方法的理解并熟练应用;而形式相近但问题的本质发生改变的时候,解法是不同的,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解题方法的使用条件。

三、在变式教学中渗透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关注观察辨析能力培养,采用“概念深化变式”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大多从概念入手,而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很多时候,学生只记住了它的文字定义和来源,并没有真正掌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因此,在引入概念以后,应适时变换图式或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比较、辨析的过程中领悟概念。

案例1:(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在图1中带编号的角哪些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哪些是同旁内角?

变式1:图2中,∠B的同位角是___,内错角是___,同旁内角是___

变式2:图3中,∠ADE的同位角是___,内错角是___,同旁内角是___

变式3:图4中,∠1与∠2是同位角吗?∠1与∠3是内错角吗?

图1 图2 图3 图4

学生通过对变式图案的观察和辨认,探究和交流,最后总结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基本图形分别形如字母“F”、“Z”、“U”的形状。

案例2:在学习绝对值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变式训练。

例:|5|=___,|-7|=___

变式1:数a到原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则|a|=__,a=__

变式2:若|x|=5,则x=______;若|x|=|-7|,则x=______.

变式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5|=-5 B.|5|=±5 C.-(-5)=5 D.-|-5|=5

变式4:若a0,则|a|=__,若|a|=-a,则a___

通过上述变式训练,可以消除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透过表面发现问题的本质。学生既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又提高了观察和辨析能力。

(二)关注抽象概括能力培养,采用“公式定理应用变式”策略

数学中的公式、定理是数学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是解决数学相关问题的理论依据,必须让学生灵活、熟练地掌握。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公式、定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的差异和隐含关系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中概括出公式、定理的适用条件及用途。

案例3: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我设计以下变式题组。

计算:①(2x+3y)(2x-3y);②(2x+3y)(-2x+3y)

变式1:计算:①199×201;②1005×995

变式2:计算:①(m+n+1)(m+n-1);②(m+n-1)(m-n+1)

变式3:计算:(2+1)(22+1)(24+1)

这组练习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活”用公式、“创”用公式,从中提炼出平方差公式应用的条件:两“数”和乘以两“数”差,训练中既增强了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内化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关注归纳类比能力培养,采用“多题一法变式”策略

许多数学问题条件和结论不断改变,但只要问题的本质不变,他们的解题方法仍然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收集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比较中感悟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归纳出一类问题的解法。

案例4:(中考总复习题)

如图5,RtABC中,∠C=90°,AC=4,BC=3,则斜边AB上的高CD的长为___

变式1:如图6,直线y=x+4与x、y轴分别交于点A、B,C点坐标为(2,0),求点A到直线BC的距离。

变式2:如图7,菱形ABCD的边长为5,对角线AC=8,P是AC上一个动点,PEAD于E,PFCD于F,求证PE+PF为定值。

变式3:如图8,ABC中,AB=AC=10,BC=12,O是ABC的内切圆,求O的半径。

图6 图7 图8

以上4个问题题设和结论差异较大,但它们都涉及到垂线段的求法,用面积法都能得到快速的解决。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多题一解,一法多用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数学方法,还可以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归纳类比,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四)关注迁移创新能力培养,采用“习题拓展变式”策略

数学综合题通常是由若干基本问题组合而成,学生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必须具备从复杂的问题中分解出基本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拓展例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案例5:如图9,在RtCAB和RtECD中,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ACE=∠B=∠D=90°.求证:CAB∽ECD

变式1:如图10,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CE折叠,B点恰好落在AD边上的F点,若AB:BC=4:5,则tan∠AFE=___

变式2:如图11,直线y=x+3与x、y轴分别交于点A、B,直线BC经过x轴上的C点,C点坐标为(3,0),点D在线段AC上运动(不能到达点A,C),过点B作∠BDE=45°,DE交BC于点E。

(1)求证:BAD∽DCE相似。

(2)设AD=x,BE=y,求y的最小值。

图9 图10 图11

本案例中,学生很容易从图10中拆解出图9的模式,从而很自然地将解决原题和变式1的方法迁移到变式2的问题中。这样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上一篇:初中英语层次化教学策略分析 下一篇: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