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时间:2022-10-22 11:12:25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数学教育就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新课改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培养创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

创新意识就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从本质上讲,创新就是发现。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去讲,创新意识来自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还是一些孩子,他们是以一颗童心去接受知识的。如果他们对某一数学问题产生了疑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被数学知识深深吸引,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数学问题。例如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与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改造:已知:ABC中,AB=AC,D是BC上任一点,DEAC,DFAB,BG垂直,E、F、G分别为垂足,问:DE、OF、BG三者大小有无关系?若有,有何关系?证明你的结论;若无请说明理由。再如:变换条件:已知:圆内接ABC中,AB=AC,经过点A的弦与BC和BC分别相交于D和E,求证:ABD≈AEB ,变换:设点D在BC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二、培养创新精神,放飞学生思维

学生学习中的创新精神离不开良好的人际环境,对数学教学来说,必须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数学课堂教学也不必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切磋辩论,发表意见,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同时也是学生的顾问、裁判、导演、辩论对手。数学教学的民主化和活动化可以解除传统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使学生有创造发挥的空间和可能。

三、提高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空间

数学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我现状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会创造,数学教师要从以下四方面去做。

(一)关注学生的观察。一般来说,学生观察的着眼点就是他们思维的着力点。善于观察,乐于观察,对周围的事物就会产生敏锐的直觉,从而为思维的开阔与创新提供了可能。

(二)关注学生的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标新立异,才敢去挑战数学难题,才会创新地面对数学知识。

(三)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包括演讲、试验、社会实践、参加班级献计献策等等。在这种数学学习氛围中,会极大地锻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真正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创造”。

(四)为学生提供数学思维的素材。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素材,打铁先得自身硬,教师必须要有创新头脑,在数学教学中要有独到的见解。

四、活跃课堂气氛,发挥主体能力

目前不少教师仍然以“主导”作用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目的,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应当着力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把传授知识和指导学法融为一体,调动一切因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适合学生自主能力形成的新型教学结构。第一,激趣。要精心选择和创造特定情境,让学生认识和发现他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求知欲。第二,导学。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激发学生数学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解决数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第三,质疑。在学生先学了一段时间的基础上,对学生所获得的认识进行讨论、质疑,把不同的信息进行反馈,教师注意调整教法,把握教学目标及教学节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第四,归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及彼,拓宽思路,深刻认识。“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1)作出二次函数y= x2-3x+2的图象。(2)根据图象回答:当x取什么值时y>0?y=0?y0的解集是什么?(4)若=0,0(或

总之,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新课改教育的真正目的。

上一篇:课本习题引申问题的八种解法 下一篇:地基深基坑围护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