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城区里院式建筑研究

时间:2022-10-03 06:20:26

青岛老城区里院式建筑研究

摘要:以青岛老城区的里院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对里院式建筑单体与群落进行分析,系统总结出青岛老城区域市街区与里院式建筑关系,把握里院式建筑空间自身内在的关联性以及不同里院式建筑群落所特有的空间特性,归纳出青岛老城区里院式建筑美学特征及价值。

关键词:老城区;里院式建筑;院落空间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058-02

1 前言

在青岛老城区中,出现的建筑类型比较多样。从建筑年代背景来分,可以分为德占时期建筑、日占时期建筑、民国时期建筑、建国后建筑,改革开放后建筑等;从设计风格来分,可以分为德式风格(其下可以继续细分)、其他式风格、日式风格建筑、装饰主义风格,中国传统风格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等;从建筑功能上分,可以分为居住建筑、行政办公建筑、文化娱乐建筑、商业建筑,交通建筑等。由于在老城区出现的建筑类型较为多样,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叙述。以下是围绕在青岛老城区中大量的、作为城市背景而存在的建筑类型――里院式建筑进行描述。

2 概述

从20世纪20年代,青岛流行一种“里”的民居,是具有青岛特色的民居。“里”在上海是弄堂,在天津是地域,在青岛则是一种院。它是中国风格和西方建筑技术的结合。整个“里”类似四合院,是方形、长方形,变体的“日”字型前后两进,也类似四合院。但它是楼房,以二层楼为主,也有三层楼。结构上是砖木结构,也是红瓦黄墙。进院门均有影壁墙、楼梯、廊柱,廊檐均是木结构,多数廊檐有彩绘或图案。每间房子一般在16~18m2,一门一窗。房租每月2元~10元不等,因而住户多为中等收入者。

3 里院式建筑单体

由于地貌特征和功能诉求不同,青岛城市街区里的里院的平面类型丰富多样,有“口”字型、“日”字型、“田”字型、“回”字型、“目”字型等规整形式,同时还存在三角形,多边形等不规则形状。里院的层数通常为2到3层,高者有至5层。沿街的一层平面户型面积较大,可开办店铺。

里院式建筑的立面,无论是设计的审美感受还是用材的考究程度,都远不如德制规划中青岛区内的公共建筑立面,但其又有明显的自身特征。每个里院入口处基本都有用以强调识别性的顶部山花,门洞两侧或有柱式。较长里院的立面展开时,通常在屋顶处会设计打破水平线条的装饰性山花,用以调整节奏,控制比例。里院立面的用材多见涂料与水泥砂浆,临近中山路有部分规格较高的里院在底部会使用毛石或页岩之类的石材用以对立面进行装饰。

4 里院式建筑群落

低层商铺的里院式建筑群落涵盖了青岛老城区中的中山路街区和未进行改造拆迁前的原辽宁路街区的大部分区域。

典型特征如下:用地比较规整,局部有起伏,无良好的自然景观。方格型路网将地块均匀地切割成3000~8000m/不等的建筑基地;在退让3~6m的人行步道后,建筑基本将用地完全包裹住,形成街区;建筑内部围合成形状各异的天井,沿街一层外立面基本打开作为商铺;道路尺度较小,道路排布较密。

样本1:

区域范围:德制规划“大鲍岛区”,现中山路北段,胶州路周边;

建筑类型:里院式建筑为主,高层集中型商业建筑;

建筑高度:12m~15m;

道路宽度:6m~8m。

样本2:

区域范围:辽宁路泰山路交叉口,金州路周边范围,乐陵路,武定路以西区域;

建筑类型:里院式建筑为主,多层住宅及公共建筑;

建筑高度:12m~20m;

道路宽度:6m~8m。

5 现状与问题

在近代历史上,青岛城市街区内的里院式建筑,一直作为解决民众基本生活要求的容身之所,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所以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一直是被改造拆迁的对象,而忽略了它的历史价值和风貌特色。特别是在人口规模更加膨胀,大量外来人员涌进青岛的今天,这些街区的建筑正受到严重的破坏而逐渐消失。经笔者现场调研:老城区内的团岛街区内除2007年开始的云南路片区里院拆迁改建高层住宅项目,现滋阳路,路片区的拆迁建设工作也已经展开。中山路北段原大鲍岛区由于青岛东西快速路三期的工程,也有部分里院被拆除。由于里院式建筑最初的建造目的是为安置华人劳工,所以施工质量无法与德制青岛区的建筑相比,经过近百年的使用已是破败不堪。里院内的居民生活质量也是非常糟糕,建筑主体结构年久失修,楼梯及外廊等主要建筑构件由于工程量较大,住户无法进行改造,仅能各扫门前雪的简单处理下各家门窗。大量的住户依然使用炉子做饭和取暖,单面外廊上伸满挂着接烟油的塑料瓶的烟囱。电线插座基本明装不进行埋管,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这些里院式建筑由于没有物业公司统一管理,院内及外廊上堆满杂物,所见之处卫生状况俱是极其糟糕。

因此,历史保护必须结合现状的改造综合加以考虑,在保持原有街道形象和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进行内部环境质量的整治和改造,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拆除重建。

6 美学的特征与价值

青岛老城区内的里院式建筑虽然现状有些破败不堪,但她依然具有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她毕竟反映了青岛整个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的片段,特别是里院式建筑群落与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具有的差异性,是笔者认为在近代中国建筑历史中宝贵的财富。由里院式建筑构成的青岛城市街区既不同于中国传统里规模宏大、坊墙隔闭的“里坊”,也不同于由胡同串起的“街坊”。

概括的说,发源于近代的里院式建筑空间是围合而不封闭,但建筑与建筑之间并不连续,各自相对独立,阳光、气流与视线可以从他们之间的空隙中穿过。内部的院落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自成天地,通过开放式的入口与外界相联系。由此形成的街道和街坊不但少有封闭感,而且还保留了传统城市空间的整体与邻里感,同时也基本适应城市生活对日照通风等卫生条件的要求。同时,里院式建筑相对独立,易产生高低错落、交相辉映的群体式建筑形象,在形式和色彩上也各有特色,既可呼应又可对比。

另外,青岛里院式建筑构成的街区深受该时期德国街区规划的影响。与相同时期德国柏林的街区相比较,就会发现青岛城市的里院式街区空间无论成因和最终的实体都与同期柏林的状况比较相似。近代洲的主要城市,也多有里院式建筑与方格网或不规则型道路结构为街区组织形式。

回溯历史后我们在对比今天,现代城市所带来的千城一面、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非人性尺度和高容积率等问题所带来的弊端已经让大多数人领教到现行规划下城市的一些弊端。在由里院式建筑构成的青岛老城区中,我们依然能够读到一种独特和宜人的城市形象和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和保护青岛历史所形成的城市空间风貌,也许是十分必要和有价值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鲁海,青岛民居:云南路和里院[N].半岛都市报,2007-3-19.

上一篇:交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形态演变 下一篇:平遥古城空间营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