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优秀历史建筑的改造与修复

时间:2022-09-13 03:19:36

青岛优秀历史建筑的改造与修复

摘要:青岛素以“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而闻名于世,是我国近代建筑遗存最多的八个城市之一,青岛的历史建筑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使用价值,以及很高的美学和史料价值,战争期间遗留下了不少于24个国家的建筑痕迹。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这些老建筑的去留就是建筑师的必修课。本文通过对青岛优秀历史建筑改造及修复的经典范例分析(迎宾馆、东莱银行等),挖掘其形成的基本原因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人文原因,避免其他历史建筑的毁坏与拆除,保护更多的历史建筑,为青岛未来的城市建设活动提供基本依据。

关键词:青岛历史建筑、改造、修缮、建筑保护

青岛,是一座坐落在中国土地上,却有着诸多异域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的海滨城市,其中不乏那些与海天一色的自然风光相媲美的历史建筑,她们错落有致,疏密排列,远远望去片片红屋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青岛最典型优美的画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织相融、美不胜收。

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美景却被破坏了。由于重新规划的城市建设,其中一些不可多得的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老建筑,却惨遭毁坏,甚至是拆除。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老建筑也有共同的遭遇。直到后来通过舆论界,包括民间长期不懈的努力呼吁:要求政府、相关部门保护我们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老城墙,因为这些都是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城市建筑的精华沉淀,城市发展的历史命脉,盲目的拆除以及违法搭建都是对城市的破坏。于是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老建筑、修缮老建筑、保护老建筑,甚至开放老建筑。将一批不完全具备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却又具有典型性、历史性的老建筑,划分为优秀历史建筑。

在青岛这些异国风格的建筑中有不少经典作品,例如:德国设计师毕娄哈设计的基督教建筑――天主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932年,位于市南区浙江路北端,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我国唯一的祝圣教堂。虽然现在国家有了较明确的保护方针,但也不可避免我们的历史建筑在保护中被破坏。其实保护历史建筑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人居住或使用,因为只要有人房子才会有生气。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中也有较好的例子:平遥古城里的所有居民至今还保留着原有的住址,若出现年久失修等问题,居民只需上报相关部门,就会得到免费修复。在青岛历史建筑的保护中也存在改造修缮良好的案例,目前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大体分为三种模式:

一、政府修缮。政府投资历史建筑是根据重视程度区分,一些有商业价值的老建筑往往得到的投入多,而一些已经衰败或者没有太大利用价值的老建筑投入就少。

例如百年劈柴院。青岛政府通过居民置换和特色产业植入等方法,在2007年,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劈柴院的原貌,使它又充满了生机,并挖掘出新的旅游商机,使老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发挥了出色作用。老舍故居的二楼设置茶馆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较成功保护的案例,信号山南麓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迎宾馆的改造。迎宾馆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砖石钢木结构,屋顶设计丰富多变,墙身用大量石材料装饰,石雕刻花,券柱式外廊,石砌墙角和檐口,半透明木构墙,使建筑造型独特,气势雄伟,成为青岛近代建筑的奇葩。在这之前它经历过多重身份的更迭:1908年 “总督官邸”、1930年 “市长官舍”、1934年 “迎宾馆”。这种称谓的变迁,不仅是一座建筑延伸的痕迹,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轨迹。这个“外来的”建筑物在青岛开启了她独特的使命。

九十年代初期,昔日的总督官邸正式对外开放了。1999年,迎宾馆的功能开始定位于历史建筑博物馆,这对于历史舞台上的她是一个转变。对于迎宾馆这样的优秀历史建筑来说,居住功能是起初设计的主动因,现在却附带了标本建筑的意味,正是因为居住功能的逐步退化,博物馆功能的启用。经过时间的流逝与洗礼,我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座沧桑的建筑,使当初的舶来品――酒吧、宴会、发廊、咖啡厅等成为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她的建筑结构、布局以及优质的建筑材料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视线,更让人深思的是她与青岛这座城市本身建立的一种微妙关系。

二、隶属企业产权的老建筑,经过规划审批后由企业出资修缮。

例如原胶澳邮局(现青岛安徽路5号),由其产权人出钱修缮,建成山东省内首座邮电博物馆,为其换上了新身份。

近几年在国内逐渐出现了一种新颖的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模式:在限制条件下对部分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拍卖,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可以拍下老建筑,再对其进行修缮和恢复使用。例如,湖南路39号的东莱银行旧址,始建于1914年,同迎宾馆一样她也经历了不同的身份:1923年起为东莱银行,1963年为青岛市档案馆,1993年平安保险公司入住,2002年平安保险公司搬走后一直空置。该楼为石砖木钢筋结构,坐北向南,三面呈“山”字形,西面呈“凹”形,有地下室。直到今年8月,97岁的东莱银行旧址不仅拍出9000万元,新主人还要花5000万元维修费,意味着荒废多年的历史建筑要“复活”了。相比一些正在慢慢衰老而无人问津的老建筑,它无疑是幸运的。东莱银行旧址拍卖或将成为一个保护的“范本”。

类似的优秀历史建筑青岛还有200多个,有的闲置,有的被改变原貌,命途多舛,与已经通过国家或省市认定的文保单位不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在法律上还存在空白。

三、属于私人产权,由个人出资修缮保护。经调查青岛市优秀历史建筑产权大部分属于个人,然而这些居民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不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根本无力应对高额的老建筑修缮费。

这三种保护方式需要完善,是片面的。事实上由于资金少、维修限制多、保护意识不强等综合原因,青岛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并不乐观。政府经费少,无法均衡投入也是主因,被合理保护和重新利用的只是少数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绝大多数的老建筑没有那么幸运,它们还是屹立在水深火热中,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或者在重新装修过程中面目全非。近几年引起争议较大的老建筑拆除案例也是历历在目,例如2005年,有着70多年历史的省级优秀历史建筑新新公寓(华侨饭店)一夜之间被拆除。2007年同样是省级优秀历史建筑位于浙江路7号的张勋公馆旧址,在一次“装修”中遭到严重破坏,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叫停,但是现在从外观上看这座老楼已经失去原来面貌,面目全非了。2009年,位于观象一路上有百年历史的望火楼在修缮时遭到建设性破坏,经过媒体大量曝光后才被保护了起来。青岛市这几年推行了“7号议案”,将各个历史建筑聚集区进行“圈地”保护,这也是苦于没有保护立法和细则之举措。城市里的老建筑保护起来仍比较困难,当务之急是进行立法,其次政府要提供专项资金,合理利用文物并探索营利模式。此外,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个人对老建筑的加建改建,也应该存留原貌的痕迹,尊重建筑本身,以体现时光的延续性,历史建筑不仅是个人财富,也是青岛市的财富。

结束语:

历经百年,青岛历史建筑已成为这座城市中最响亮的名片,更成为身在他乡的青岛人怀旧追忆的精神寄托。青岛市规划部门通过对岛城保护要素普查发现,青岛市目前共有372处建筑遗产需要进行保护,包括137处文保单位和235处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和使用,而优秀历史建筑由于没有单独立法,只能参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和使用,保护力度大大削弱。正是因为这些历史建筑,才使青岛市的魅力显得璀璨而绚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老建筑,保持青岛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语言,都在特定的地方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充分利用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对我们现代建筑设计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天羽.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 中外建筑.2004年第02期.

[2] 窦世强、李明.画说青岛老建筑.青岛出版社.2004.

[3] 王怡、许圣泽.透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青岛中山路.四川建筑.2011年第01期.

[4] 宋连威.青岛-城市老建筑.青岛出版社.2004.

上一篇:扬州市商品房入住率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浅谈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