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10-03 05:51:54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教育对策

[摘要]目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敏感、多疑、人际交往障碍、不懂得感恩等。为了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引导贫困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给贫困生提供多种方式和渠道的就业机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等。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及心理引导,使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自信地去面对生活。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问题 帮助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24-02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大,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等原因,在高等院校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当前,我国高校已形成了一套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绿色通道”等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贫困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然而,我们在关注高校贫困生的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高校贫困生因经济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孔亚琴说:“经济上的贫困,会给很多学生带来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又会逐渐形成心理问题,轻则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重则危害社会。”因此,对高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应高度重视,研究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目前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在心理学上又叫“自我否定”。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是最容易萌生这种心理。在进大学前,同学大多来自同一个地区,大家的经济差距不算很大,从而压力不会很大,那时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根本没时间、没精力去考虑这些问题。进入大学后,同学大多都来自不同的地区,贫富差距很大,而且大学时代是大家展现能力和个性的时候,大家都很在乎外在形象,就穿着而言就有很大的区别。贫困生很想改变这种差距,但却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如他人的心理,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就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从而感到不合群体,感到孤独,感到一无是处,逃避现实。

(二)抑郁心理

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抑郁主要体现在:会经常想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大,从而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情绪低落,不爱搭理他人,时而易怒,时而低沉;他们会经常考虑就业问题,极度害怕找不到工作,想到自己没钱又没有后台,心里不禁产生一种担忧;有一些同学有暗恋对象,但是不敢表达出来,害怕遭到同学的嘲笑,害怕被拒绝,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三)性格内向,敏感多疑

由于经济的压力,贫困生的性格一般比较内向,总感觉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因此,都不太愿意跟别人说出自己的状况以及自己的观点,总是很害怕得到的只是同学的嘲笑和冷漠。贫困生不参与搞活动、不跟同学逛街购物,久而久之,性格更加内向,也更加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评价,变得很敏感。由于总是自己一个人,又会觉得大家在疏远自己,经常怀疑这怀疑那的。

(四)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贫富差距而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主动跟别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就封闭自己,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大家都不了解他们,看到他们如此的孤僻,也不敢和他们交流,结果就会越来越独来独往,给他人留下不合群、冷漠的印象。这样一来,使得高校贫困生的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出现社交恐惧,让他们觉得世界那么的大,却没有能够让他们立足的地方。

(五)不懂得感恩

他们总感觉现实社会实在太不公平了,他们的贫穷应该得到帮助。因为心灵的扭曲,感觉他们就应该得到帮助,也不需要回馈帮助他们的人。他们看到有钱人能够很自如地花钱,能够做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他们只能用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着那些人,长期的妒忌,让他们扭曲心灵;另外,埋怨父母,不懂得感恩。

二、帮助高校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的对策

(一)引导贫困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学校应该多开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辅导员应该经常跟他们交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明白,穷不是自身的弱点,也不是缺点,一个人要成才不仅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上成才,同时更加要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富于创新的人才。

(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贫困生在生活中常常处于一种自我贬低的状态,在困难面前总是逃避,自卑与自尊相互冲突,性格贬低内向,敏感多疑,认为社会不公平。内心的压力迫使他们反抗,想去改变这不公平的现状,久而久之,使他们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判断,造成心理问题。因此,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在这一方面学校应该多下工夫,让他们认识到贫困不是他们的错,想要改变现状就要努力学习,搞好人际关系,要勇敢面对现实,此时的贫困并不代表以后的贫困,更加不要和同学们进行比较。要改变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事,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的机会,要有坚定的信念,努力学习,努力充实自己,积极与他人交流,做一个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人,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后一定能改变贫穷的命运。贫困不要紧,诚信价更高,学校也应该多开展教育活动,开展艰苦朴素教育,提倡简朴校园生活,不提倡奢华校园生活;珍惜手中的钱,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不乱花钱。教育他们不以贫困为耻,同样也不以奢华为荣,要正确对待眼前的困难,要明白现在贫困并不代表以后也贫困,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所改变。

(三)给贫困生提供多种方式和渠道的就业机会

就业问题一直是贫困生最大的心病,很多高校贫困生的自卑、逃避现实、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都是由此产生的,特别是就业处于劣势的贫困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加沉重。如果贫困生的就业不理想,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失去信心,也更加对社会失去信心,这样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更加的严重。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渠道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减少就业压力,让他们对自己、对社会有信心。比如:学校可以采取人才交流会的形式;联系用人单位;给学生创造面试的机会;提供实习机会,给贫困生提供就业机会;采用请进来又请出去的措施;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一帮一”帮扶等。

(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因为有些贫困生会认为这世界真的很不公平,别人那么的富有,而自己却那么的贫穷,他们没有钱又没有势,很多富人可以做的事,他们都无法做。因此,他们就应该得到他人的帮助,而不会心存感激,不会去想要如何做才能对得起那些帮助他们的人,长期这样发展下去,他们就会变得自私、贪婪、不满足、不感恩。为了改正他们的这些错误想法,学校应该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请一些知名教育家到学校举行“感恩教育”讲座,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内心的想法,引导他们要感恩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尤其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开展“怎样看待别人的资助”专题讨论,让他们先大家一起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老师在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明白:资助人是没有资助别人的义务,他们的钱也是辛辛苦苦赚来的,他们肯去帮助别人,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颗真诚的爱心。因此,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教育他们要正确认识贫穷,正确对待国家、社会、他人的帮助,从而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知感恩、懂感情的人。另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困,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学校、父母,做一名上进、好学、对社会有用之人。

三、结语

对于贫困生心理问题,应成立贫困生成长辅导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及时帮助和解决问题。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及心理引导,使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自信地去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救助[J].江苏高教,2012(01).

[2]周艳娟,杨平,刘进,李书君,毕萌.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2(01).

[3]李昕卓.关于辅导员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1(02).

[4]周学军.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

[5]李振江.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下一篇:浅析交通事故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