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研究

时间:2022-10-03 05:23:37

【前言】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 将宏观语言对比意识渗透到各种微观技能训练中 前文强调了翻译教学中从微观技能训练到宏观语言对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应该杜绝将两者截然分开。事实上,微观技能知识的传授为引导学生进行宏观语言对比积累语料实例,作了铺垫工作;而宏观语言对...

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研究

【摘 要】 翻译能力是英语学习者综合英语素质的重要体现,是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翻译也是重要改革对象。因此,针对大学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对比为基础的英语翻译。只有在文化语言的对比中才可以丰富语言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与教师的翻译教学水平。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教学翻译

2000年3月,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提出了要求。因此,英语翻译教学也要提高翻译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以下途径。

1 通过在翻译课程中加入语言文化的对比来提高教学效果

在现有翻译教材中,虽然对翻译教学的必要性研究得不多,仅有陈宏薇的《汉英翻译基础》(2001)中的第一章系统介绍了汉英心理文化对比和汉英语言文化对比;张培基的《英汉翻译教程》(2002)的第三章介绍了英汉词汇现象对比和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但是宏观语言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必要性,已经有不少专家取得共识,如“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差异,比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属于主语显著,汉语属于主题显著语言等,对于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十分有益。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些语言上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常常忽视汉语的行文习惯和规律,结果译出一些带有‘翻译症’的句子。”(牛新生,2005:73)又如“(翻译)教材不但要有字、词短语句子篇章结构的介绍与练习,更要有将两种语言的对比、两种思维方式和两种表达习惯的转换始终贯彻于教材并进行大量语言现象对比,分析这些不同语言现象导致的理解表达和接受方面的反应,以及思维的特点,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语言转换意识方面得到加强,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王占斌,2005:32)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要注重宏观语言对比的重要性。正如蒋坚松的《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与陈定安的《英汉比较与翻译》中所研究的。前者对英汉语言的整体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对比,而后者则重点针对英汉语言在微观层面,如句法、语态、词语、词序、词汇等所呈现的差异进行了比对和阐述。这两本书,一个注重阐述宏观科学理论,另一个突出微观案例分析,各有所长,而在翻译教学实践中,“从理论出发,必须多举实例以为补充,才能落实,否则便成空论。反之,由经验入手,也必须融合贯通,举一反三,因小见大,才能把个案提炼为通则,否则失之琐碎”。(余光中,2004:194)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二者中取长补短,用于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拓展本科翻译教学纬度,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2 将宏观语言对比意识渗透到各种微观技能训练中

前文强调了翻译教学中从微观技能训练到宏观语言对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应该杜绝将两者截然分开。事实上,微观技能知识的传授为引导学生进行宏观语言对比积累语料实例,作了铺垫工作;而宏观语言对比思想则应该贯穿整个翻译教学课程的始终,并将这种对比意识渗透到各种微观技能培训中去。由于英汉互译过程中,许多规律和技巧是可以相互印证和转化的,典型的如英语译成汉语时,冠词的删减涉及到的是减词法;而汉语译为英语时,可数名词一般都需要和冠词搭配,是为增词法的一个方面。因而教学当中不必将汉译和英译截然分开,虽然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是汉译(按照从易到难的教学原则,汉译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较为容易,因而在学习翻译的初级阶段将汉译定为重心),第二学期的重点是英译。另外,同样为了符合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第一学期的重点放到词法和句法翻译上,第二学期的重点则是篇章翻译。这样的总体规划,实际上也是贯彻前文所提到的宏观语言对比的思想:教学过程中,英译和汉译规律可以相互佐证,而学生在这种对比教学中,对翻译规律的认识会更深刻。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翻译课程,我们在第一学期的授课之初,除了介绍翻译史、翻译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余,还设置了专题系统地介绍中英语言和文化对比,这之中选取的教学案例应尽量典型有趣,同时要避免过于复杂,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词法和句法层的微观技能传授阶段,如何不断强化学生的宏观语言对比意识?如在教授主语翻译时,可跟学生一起对比探讨汉语作为主题突出和英语作为主语突出的语言规律。在谓语的翻译这部分,可以研究英语作为形合的语言,是如何在主动词(主谓轴心)的基础之上构造出结构严谨的英文句子的;而相应地,汉语作为意合的语言,谓语语法成分的多样化,乃至多个动词连用或叠用形成谓语部分,这些是如何实现的,等等。另外在增词、减词和转词的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技巧背后的宏观规律,如汉译时增词,多是因为英语是曲折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而这些语法形式标志在汉语里必须借助词语来表达意义。总而言之,翻译课程不能够降格为简单机械的技能训练,融入宏观语言对比思想,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深化学生对翻译技巧的理解、强化记忆,更重要地是,要启发学生拓展思维,在翻译过程中主动发挥其创造性,唯有这样,也才真正符合了创造性很强的翻译教学的规律。

翻译课程的教学是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思想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只有加强宏观语言对比思想的指导作用,才能从本质上改善翻译课程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单一和教学效果滞后的弊端,才能真正有益于培养具有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 下一篇:把学生领进探究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