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

时间:2022-10-03 03:53:06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

摘 要 在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并对其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这样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实际意义,培养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及协作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 任务驱动式教学;信息技术课程;自主建构

越来越多的学生早已熟识了电脑,操作得非常熟练。他们自认为电脑无非是上网聊天、玩游戏、购物等,而对课本上的软件知识丝毫不感兴趣,认为没意思、没有用处。他们一切都随着感觉走,不肯埋下心学习实用的知识,因此懒得摸没有大型游戏、没有上因特网的学生机。与之相反,有的学生家中没有电脑(可能是父母怕无法控制孩子玩游戏,影响学习),一点电脑常识也没有,这部分学生学习进度很慢,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因此,信息课上学生知识基础差异很大,教师难于把控教学进度。信息课上,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

1 学以致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实用”相结合

教师在选用教材、制定教学内容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使用Word制作贺卡和电子报刊;使用Excel管理家庭账目,制作“座次表”;等等

1.2 在应用中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使用Word写日记、作文、读后感,使用PS修饰相片,使用Flash制作图片、动画,使用网页展现自我。

2 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主体尝试――尝试自学,动手实践;主体归纳――实践小结,体验成功。发挥学生自主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3 在知识体系上让学生自主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入门阶段应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在生活、工作中的广泛用途;信息技术如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精彩;信息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示初、高中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以及掌握这些知识带来的好处。这样,教师就能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在实际授课时把这些知识点划分成一个个可执行的任务,让学生有个完整的目标和分期的计划,而不是没有目的地摸索。

以任务带动主体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这也可以说是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3.1 设置任务

1)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如何用电脑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2)任务设置的系统性。任务的设置就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由于解决这个任务要涉及该课题的许多知识点,通常是许多课时甚至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因此,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

3)任务设置的梯度性。各级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主动的学习。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任务不相符合时,不仅使学生的潜能受到压抑,而且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受到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都能达到掌握学习的要求,影响学生学习的只是学习时间的多少和学习速度的快慢。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每位学生间的差异(包括他们已掌握水平的差异,发展潜能的差异)的基础上,创设最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条件,设置最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的学习任务。

在课堂上,教师应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第一梯度,达到操作的基本要求,完成基本练习;第二梯度,鼓励完成机动题,做到知识、能力发展相协调;第三梯度,拓宽加深练习,重在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的创新

4)任务设置的差异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起点不同,水平不同,个人的需求也不同。传统的一刀切的集体化教学方式会制约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个别化的分层教学方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5)任务设置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操作。基本任务设置要有可考核性。为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教师要一眼就能看出,以便及时进行指导。

3.2 完成任务

1)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主动构建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改变过去机械操作教材提供的操作步骤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开课前要打消学生各种疑虑和对计算机的神秘感,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尝试中学习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首先小组讨论或自学教材解决,确实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

2)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要通过交流,使好一点的学生帮差一点的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之间探索到的新的操作方法能够得到互补。

3.3 效果评价

1)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反应是热烈、高兴、很快举手,还是不很主动但作了思考,或是不理会、回避甚至恐惧?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反应是思路敏捷、叙述流畅、答案正确并全面,还是表达了思想但答案不完全正确,或是思路不畅、叙述不清、回答错误?从这些现象就能分析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不同能力。

2)学生是否完成任务,对其结果进行评价。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所以在一堂课中掌握知识的水平也不同,教师分层次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从学生在完成自己相应的任务时是否达到任务要求,是否具有创造性等都可以看出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教师对结果的评价要客观、科学,并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当中,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对那些付出努力,但效果不太好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鼓励。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上一篇: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的双飞翼 下一篇: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