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的胃口

时间:2022-09-14 05:14:06

一个特立独行的私募基金,多年来一直恪守“绝不敌意收购”的承诺,扮演着资本业界的老好人。但是凭借其大规模、高风险、快决策的大胆投资风格,其获益总是丰厚,甚至公募基金都难望其项背。

一个金融帝国,却仅凭区区4个人和40万美元而发家……

1985年,彼特・彼特森带领他的爱将史蒂芬・施瓦兹曼离开了雷曼公司,创办了黑石集团。当年的黑石叫做“集团”多少有些名不副实,因为这家公司只有4个人以及40万美元的资金。但仅仅过了22年,黑石集团已经膨胀为市值约400亿美元,比肩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的金融帝国。

两个贵人

在金融机构云集的华尔街,1985年的黑石集团还属于寂寂无名之辈。在黑石挣到第一笔钱之前,施瓦兹曼与彼特森经历了无数次拒绝,吃了无数次闭门羹。

事隔多年,已经能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的施瓦兹曼回忆起那段历史,仍然不免感慨万千:“19个被我们看好的客户一个接一个地拒绝了我们,488个潜在的投资者也拒绝了我们,那真是最令人难堪的时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东奔西走,听到许多朋友对我们说‘不’,心里非常难受。”

更糟糕的是,40万美元的起步资金如沙子般从指缝间飞快流逝,套在黑石脖子上的资金之绳越系越紧,黑石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但事情的发展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

孜孜以求的黑石遇到了第一个贵人――索尼的盛田昭夫。凭借着彼特森与盛田昭夫早年的关系,黑石集团拿到了第一笔生意――索尼收购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虽然这笔生意只赚得了一点小钱,但这对于当时的黑石来说,在精神上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凭借收购服务这只“鸡”,黑石生下私募基金这只“蛋”,但在强者林立的华尔街,默默无闻的黑石仍属无名之辈,不过幸运女神再次眷顾了它,让它遇到了第二位贵人――保德信公司的副总裁加内特・基斯。

索尼收购业务后不久,施瓦兹曼敲开美国保险和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副总裁的大门,他对着正在吃金枪鱼沙拉三文治的加内特・基斯谈起了黑石的雄伟蓝图,加内特・基斯也许被施瓦兹曼的坦诚和抱负所打动,也许根本就是嫌施瓦兹曼打断了自己享用美食,他大吃了一口三文治,爽快地说:“我给你们一亿美元吧!”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使黑石解决了最初的融资难关。

随后这一亿美元带来了高额回报率,更多的投资人紧随加内特・基斯投资黑石。黑石的第一只基金很快成立,争取到了包括日兴证券、大都会人寿保险、GE和通用汽车退休基金在内32位投资者,总共募集了8.5亿美元。

从此,黑石打通了资金的命脉,跃上了私募基金的舞台,开始在资本市场上凶猛奔行。

善意的收购者

旗下管理基金高昂的投资回报率让黑石在华尔街声名鹊起,然后资金像潮水一般涌入。在黑石呆了22年的施瓦兹曼能够感受到黑石成功前后的巨大反差:以前是全球飞行,尾随潜在客户,希望能拉到1000万美元左右的投资;现在是客户登门拜访,开口就是希望投入上亿美金。

截止到2006年底,黑石集团已经控制着47家公司,业务遍布五大洲。它仅在2006年的收入就高达850亿美元,760名雇员平均每人为公司赚了295万美元,这一数字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雇员的9倍。

华尔街的人看黑石,越看越像一位猎手:它胃口巨大,凭借敏锐的嗅觉寻找每一个可能发财的机会。在黑石的纽约总部,你常常会看到分析员如老僧入定,沉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他们潜心研究投资对象的价值,桌上摆满了各种财务报告。紧接着就是实地考察,然后就是部门召开投资分析会议,如果可行,黑石会立即出手。

但黑石绝不强人所难。从诞生之日起,黑石就给自己定下了非同寻常的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因为在黑石眼中,敌意收购无疑是一个“杀戮战场”,入侵者与被侵略者进行的几乎是一场原始的肉搏战:入侵者要应对毒丸、金色降落伞和白衣骑士,这些往往将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而被侵略者为求自保,往往启动杠杆借债回购股票,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黑石希望能和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都保持友善的关系,为此,甚至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的艰辛努力。正是这种非敌意收购的策略,使黑石成为了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近年来,黑石在资本市场上可谓是春风得意。2004年,在全球化工行业低迷的时期,黑石买下德国的Celanese化学公司。不到半年,黑石旋即转手,获取了30亿美元的收益,而且手上还持有Celanese公司的部分股票。

2006年底,黑石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杠杆收购交易。它斥资390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和上市企业EPO,2007年2月,这桩惊天大收购如愿落下了帷幕。

作为财务投资者,黑石进行收购通常只有一个理由:低买高卖,攫取丰厚的价格差额。而在过去的20多年间,类似Celanese化学公司的故事在黑石收购企业当中一次次上演,虽然版本不同,但结果往往只有一个――黑石狠赚了一笔。

今日的黑石,已经站在了华尔街之巅。近期的《财富》杂志了一个私募基金权力排行榜,黑石高居榜首,将著名的KKR与凯雷都抛在了身后。

另类上市

2007年3月23日,黑石集团突然宣布了上市的计划。这消息犹如一颗深水炸弹,震动了整个华尔街。

上市给了外界不可多得的渠道,让我们可以一窥黑石的真正面目:在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黑石的资产估价为400亿美元,并打算在纽交所发行10%的股票,即募集40亿美元。黑石的公司资产分为私人股权基金、地产基金和金融产品三部分,分别管理着311亿、177亿和299亿美元;核心的私人股权投资部分包括五只常规基金和一只专门针对媒体的基金,投资了全球100多家公司。

此外,黑石在过去五年的回报率保持在25%以上,尤其在地产和并购部门,保持了近30%的投资回报率。高效运作的背后是高额的费用。一般私人股权公司收取资金管理费用1%~1.5%,是投资银行费用的两倍以上,黑石招股书中提到2006年收取费用15.5亿美元,这几乎占总利润23亿美元的2/3,足见费用之高。

但黑石走的是一条“另类上市”之路,它时刻思索着如何才能享受到资本市场的益处,同时又避免自己更多的曝光于公众的目光之下。

于是在黑石的招股书中,处处透露着“名公实私”的希望:既不提供每季度收益数据,也不发表收入指导,而且反复说明基金投资者的利益高于股东。投资者们似乎也无需预测黑石与纽交所关于监管和信息披露程度博弈的结果,黑石集团22年的投资生涯,已经成功树立了自己“点石成金”的公众印象,不管信息披露程度如何,股票一经上市,肯定会受到投资者追捧。

分析人士认为,黑石的上市并非是为了融资,而是满足员工的股权变现。但也有人士表明,黑石上市也许是件好事,但是成本实在太高。随着公司私人性质一同消失的,还有公司的某些保密信息。

中国攻略

黑石的巨大触角已经延伸到全球各地,这当然少不了亚洲,更不能没有中国。

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全球地位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投资巨头都看好中国市场,而先入者获取的丰厚回报更是刺激更多国际投资机构的进入。虽然黑石进入中国较晚,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彼特森和施瓦兹曼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黑石主席史蒂芬・施瓦兹曼对中国内地市场充满期待地说:“中国内地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经济改革成果令我们印象深刻。”

虽然黑石在大洋彼岸能呼风唤雨,但是在中国它还并未为众人所知。在2005年海尔欲收购美泰克时,中国的绝大多数财经界人士,第一次知道了黑石这个名字,彼时的黑石,扮演的是海尔竞争者的角色。

2006年7月,黑石再一次出现在中国公众眼前,因为黑石收购了胜腾集团旗下的旅游分销服务子公司Travelport,后者又是中国旅游行业巨头中青旅(SH,600138)旗下“遨游网”的控股企业。黑石集团随即从照搬携程模式而业绩并不理想的“遨游网”抽身而出,结束了与中国企业唯一的一次间接投资关系。

黑石真正登陆中国,是在今年1月前后。彼特森出面说服了香港前财政司长梁锦松担任黑石大中国区主席,此后,梁锦松率队出击中国最大的塑料生产企业――国风塑业(SZ,000859)。据媒体报道,梁锦松是代表黑石与国风谈判的首席代表,此次商谈的是黑石收购国风塑业的部分股权,以及与后者设立合资公司的计划。但国风塑业仅承认正在与黑石接触,对于市面上流传的收购与合资的说法进行了否认。

而业界资深人士认为,黑石进入中国以后,估计短期内还不会开展大的投资项目。黑石和其他新入中国的国际投资基金一样,都还处于一个观察期。因为对于中国这样发展迅速的新兴市场,国际投资基金们都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虽然他们都请了中国本土最有影响的人士做合伙人,但是管理团队的组建与磨合还是需要时间。而凯雷等则因为进入较早,对中国市场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已经开始具体运作。

在黑石眼中的中国经济环境,已经从原来的项目过剩急需资本注入,转变为资本过剩而项目面临多家基金竞争的格局。这就决定了国际私募基金在对中国市场上投资项目的追逐前,往往要先做好政府的公关工作。

黑石登陆中国以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寻求好的投资项目,而是寻求本土在政界和商界都具有影响力的杰出合伙人。2007年1月,彼特森亲自出面邀请梁锦松加盟,就说明了对于黑石而言,物色一个优秀的合伙人远比寻求一个好的投资项目要重要得多。有人认为这是黑石在中国开展公关的第一步。

新加入黑石集团的梁锦松,目前的职位是高级董事总经理及中国区主席,负责黑石开展和管理亚洲地区新的私人股权投资业务,同时协助管理黑石已经投资的亚洲企业或者其他地区的企业。梁锦松在香港金融界和政界30多年,曾任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摩根大通亚洲区主席,以及花旗银行私人金融服务亚太区主管等高职,除了其对金融市场丰富的经验之外,其广泛的人脉关系显然为黑石所看重。

与凯雷、KKR、华平等同级别的私募基金相比,黑石进入中国已经偏晚,虽然在起步时间上黑石没有优势可言,不过后来者也有后来者的好处。黑石集团可以更直接地研究“凯雷并购徐工”等案例,为了解中国这个陌生市场积蓄经验。所谓“兵马未动,公关先行”,这也是黑石更加重视公关、聘用梁锦松的原因。

叱咤资本江湖22载的黑石集团创造了无数业界神话,对于中国市场,黑石也必将延续其谨慎与胆魄并存的投资风格。一位风投专家曾预言:凯雷在中国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黑石在中国的明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肯定会看到发展势头凶猛的黑石集团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展拳脚。

E-mail:chinacbr@vip.省略

上一篇:WILL式同盟 下一篇:年薪36万总经理的招聘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