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樟子松病害的分析

时间:2022-10-03 01:23:54

关于樟子松病害的分析

【摘 要】樟子松树干通直,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是我国东北重要的造林树种。本文就樟子松的病害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樟子松;病害

1.松苗立枯病

此种病害发生在 1-2年生幼苗上,也有发生在3年生大苗上的,但以一年生的发病率最高。病害症状随着苗木生长时日增加而变化,一般表现出以下四种类型:烂芽型立枯病、猝倒型立枯病、茎叶腐烂型立枯病和根腐型立枯病。

1.1种芽腐烂型

播种后,种子发芽出土前被病菌侵入,病菌破坏种芽的组织,引起腐烂,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1.2猝倒型

幼苗出土后扎根时期,由于苗木茎部尚未木质化,外表未形成角质层和木栓层,病菌自根茎侵入,产生褐色斑,病斑扩大呈水渍状。病菌在苗颈组织内蔓延,破坏苗颈组织,使苗木迅速倒伏,引起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

1.3茎叶腐烂型

幼苗出土后,由于苗木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被病菌侵染,幼苗常茎叶粘结,使茎叶腐烂,出现白毛状丝,造成苗木萎蔫死亡。

1.4立枯型

苗木木质化后,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留于土中。

1.4.1病原

病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源;二是侵染性病源。非侵染性病源主要由于圃地积水,播种时覆土过厚,土壤表面板结,或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侵染性病源是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病源中以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三种为主。

1.4.2发生规律

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十分密切。种子发芽以后遇到低温、多雨、土壤及空气的湿度大时,都能使幼苗染病。另外,对苗圃地的选择关系很大,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发病较重。在前茬作物曾是棉花、马铃薯、花生、番茄、大豆、瓜类的土地上育苗,发病也较重。此外,旱、涝、霜、冻及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厩肥或过量的氮肥等,都容易诱使该病发生。

1.4.3防治方法

(1)注意苗圃地的选择。苗圃地应选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宜。要避开低洼、粘重的土壤。如在盐碱地育苗,可先用硫酸亚铁或明矾酸化土壤。方法是在播种前3-7天,向土壤喷洒1-3%硫酸亚铁或明矾水溶液,用量为4-5kg每平方米。选择育苗时,还要注意上茬作物的茬口,不要在种植过马铃薯、棉花、茄子、瓜类等作物的土地上育苗。

(2)搞好种子处理。育针叶苗木时,最好使用经隔冬埋藏处理的种子。为防止种子腐烂,可用0.1%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60分钟或用清水反复多次冲洗种子。

(3)土壤要进行消毒。能用于土壤消毒的药物很多,如1.5%的漂白粉、0.15-0.3%福尔马林、5%的明矾、0.25-0.5%福美双、0.5%高锰酸钾以及五氯硝基苯、代森锌等。其中以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各5g每平方米,配成混合药土,在播种前垫在苗床上一半,另一半播种后覆药土用,效果较好。

(4)苗期预防。苗期施用30%的苏化911乳油300-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或5%明矾水喷洒,也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松针红斑病

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叶的尖端。发病初期,病斑中心渐变成褐色,随着病斑扩大,渐变成红至红褐色,呈短条状。发病重的针叶,病斑布满全叶,致使针叶枯黄,提早落叶。树冠下部枝条上的针叶先发病,逐渐向树冠上方发展。重病树呈火烧状。病树生长衰弱,逐渐枯死。

2.1病原

病菌在针叶表皮下生,开始呈腔室状,逐渐突破表皮外露成盘状。分生孢子盘黑色,单生或几个并生在一个子座上。子座黄褐色,分生孢子无色,线形,直或略弯曲,成熟时具1~5个隔膜,多数为3个隔膜。大小为17.3~39.5μm×2.7~4.2μm。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并能产生红色素,将培养基染成淡红色。在麦芽汁液体培养基上生长比固体培养基上好。菌丝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15~30℃,在20℃时产孢量最大。麦芽糖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色氨酸为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而酒石酸胺和天门冬素为产孢的最佳氮源。菌丝生长最佳pH值为3~5,最佳产孢pH值为5。分生孢子在2%麦芽汁中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在98%以下时不萌发。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0℃,以15~20℃时萌发最好。有无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不大。人工培养的分生孢子比自然界的要大,在液体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常出现畸形,有的在分隔处缢缩呈念珠状,有的细胞内原生质移入相邻细胞而变空,相邻细胞则增大变圆,壁增厚,似厚垣孢子。

2.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不成熟的分生孢子盘在病叶内越冬,第二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病害初次侵染来源。病菌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溅散作用向外扩散,在风雨交加的天气,带菌的雨滴可传播较远距离。病菌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叶内,潜育期长达60天以上。分生孢子放散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雨后湿度大,放散孢子量较多。在5~9月上旬均可捕捉到孢子,以5~7月放散量最多。苗圃周围有感病的樟子松做防风林,苗木受害严重。非感病树种混交林病害轻。适当修枝的幼林比未修枝的病害轻。国外报道不同种源和树种抗病性不同。

2.3防治方法

针松红斑病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病害,在黑龙江有严重发生趋势,做好进苗检疫工作是防止该病扩散的主要途径。修剪病针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重要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浇水,增施肥料,提高树木抗病力。在树木长出新叶后、病菌孢子放散前以及在孢子放散盛期,喷施75%百菌清600-1000倍液或喷克菌800-1000倍液,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樟子松针锈病

锈病是松树上重要针叶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松针脱落,影响松树生长。染病松针初生褪绿斑,长短不一,在斑段的正面现丘疹状褐色小点,排列成行, 后转成暗褐色,且在褐色丘疹的对侧产生黄白色至桔黄色的疤囊,高1-1.5mm。疱囊成熟后破裂散出黄色粉状物,后留下白色膜片,以后破裂脱落。病叶逐渐枯黄脱落。年年发病的油松主枝变短,严重时松枝干枯或全株。

3.1病原

锈孢子器生在针叶两面,有舌状包被,锈孢子浅黄色串生,近球形或椭圆形,孢壁有一处平滑,余密生小疣。其转主寄主为一枝黄花和紫菀,其叶背生桔黄色夏孢子堆,群生或散生。夏孢子黄色,球形或近球形,孢壁上小疣密布。后生冬孢子堆,产生圆柱形无柄的冬孢子。

3.2发生规律

病菌冬孢子于秋后侵入针叶后越冬。翌年4月锈孢子器成熟后散出锈孢子,借风雨传到一枝黄花或紫菀叶上并进行为害,5、6月份产生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进行再侵染,进入秋季形成冬孢子堆。一年发生一次,在温暖地区3月份开始发病,高寒地区发生(下转第40页)(上接第11页)较晚。

3.3防治方法

严格执行检疫,防止该病传播蔓延。清除一枝黄花、紫菀等转主寄主,切除其侵染源,可有效地防治该病。药剂防治。3月中下旬-4月上旬用0.3°石硫合剂,45%代森铵水剂100倍液和65%代森锌400-600倍液对树冠喷雾,以松针滴水为度,均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秦荣,任胜林,张传静.樟子松松针红斑病的病原和发生规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15.

上一篇:关于土木工程基础施工中的技术要点探讨 下一篇: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意义及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