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经典

时间:2022-10-03 12:22:19

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经典

【摘要】俄罗斯作曲家安纳托利・伊凡诺维奇・库夏科夫(Kusyakov, Anatoly Ivanovich,1945―2007)创作的手风琴作品《冬季素描》是一首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作品。作品属于新型标题性组曲,作者在传统手法基础上加入诸多现代音乐元素,以多幅画面的形式呈现出俄罗斯冬季的美丽景象。

【关键词】库夏科夫 《冬季素描》 新浪漫主义 手风琴音乐

一、库夏科夫生平简介

安纳托利・伊凡诺维奇・库夏科夫(Kusyakov, Anatoly Ivanovich,1945―2007),作曲家、教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家。1945年6月7日生于舒亚伊万诺夫斯基州,次年迁居沃罗涅日。作为俄罗斯杰出作曲家,库夏科夫曾获得很多荣誉:1977年前苏联作曲家比赛获奖者;2004年国际“巴扬和巴扬艺术家”会演获奖者;肖斯塔科维奇俄罗斯作曲家联盟奖金获得者;俄罗斯格涅新音乐学院“银碟子”奖章获得者;1986年被授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艺术活动家”称号;2005年被授予“俄罗斯联邦民族演员”的称号。同时,由于对全世界手风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荣誉奖章。

二、组曲《冬季素描》的分析

第一乐章:《窗上的冰花》

本乐章作曲家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单三部曲式,其结构图示如下:

A部以行板的速度、很弱的演奏力度,在c自然小调上奏出主题句a,紧接着呈现出由a句材料发展而成的 a1句,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线,空灵的高八度单排簧变音器音色,配合手风琴特有的颤风箱技巧营造出朦胧梦幻的的意境,将听众带入到一个晶莹神秘的冰雪世界。随后a1句转向降b小调,也为B部的进入作了调性上的准备。

B部是对A部主题的进一步发展,采用传统的复调手法,尤其是b句(9-13小节),采用卡农技法,先行声部与和应声部之间构成了上四度不严格卡农。迂回上行的旋律线条,不断渐强的力度变化和极具色彩的变化音,将乐曲情绪层层推进,直到进入到第14小节,这是全曲的最高潮。紧接着,旋律级进下行,逐渐减慢减弱,一切又恢复到了开始的静谧。A1部作为全乐章的回顾,变化再现了A部与B部的材料。最后,主――属――主的空旷四五度音程叠置配合渐弱的使用将人们的视线延伸到了窗外的茫茫雪原。

第二乐章:《三套马车》

传统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复古的中古音阶加之典型的模仿马蹄声的伴奏音型构成了这一生动精致的乐章。全乐章结构图式如下:

本乐章承接第一乐章演奏,引子的弱力度及轻巧的演奏技法提示(leggiero)将人们引向茫茫雪原,放佛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马蹄声。a句(4小节)+b句(5小节)为9小节的收拢性乐段,采用呈示性陈述。a句由第2-3小节的素材发展而成,连贯的下行旋律、起伏极大的力度变化和顿音的使用将音乐中轻松谐谑的意味强调出来。b句所用的素材以迂回走动为主,在中弱力度的基础上配合以渐强渐弱的变化,好似马儿兴奋却又小心翼翼行走的情态。随着第10小节渐强的使用和声部音响的加厚,马车由远及近,不知不觉已近在眼前。

A1部开头强力度的使用和四个声部的叠加仿佛是对马车的近景描写,这里所使用的材料源于A部。左手表现马蹄声,演奏要随意,11-13小节的重音要用手指表现,风箱平稳,不要刻意表现重音。这一部分次中声部讲节奏加密,似是马铃声叮当悦耳,气氛更见活跃。b1 (15-20小节) 通过把A部中b句的材料进行音区及节奏上的变化形成前后呼应。使得b1句听起来似乎是雪原上的呼啸北风与驭风而行的雪橇间两问两答的诙谐效果,音响生动逼真。

尾声依然借用了第2-3小节的材料,只是在这里,时值的延长、音区的降低、力度的渐弱以及第25-29小节所使用的四个和弦中音程距离的拉大彷若是马车渐远,消失在茫茫天地间。

纵观整个乐章,作曲家在四个部分,三种场景中仅仅使用了两个基本材料,将传统素材与现代技法相容,以极度简练的笔法为我们生动传神地描摹了俄罗斯冬日雪原上三套马车的惬意之旅。

第三乐章《相聚在一起的歌唱》

此乐章采用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其结构图示如下:

A部放佛是表现农民的,好似他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声,觥筹交错,一幅生动充满趣味性的画面。演奏时可以表现得野一点,粗犷些,。低声部以第1-2小节的节奏型及其变体贯穿,重音的运用几句诙谐意味。当音乐进入c句时情绪变的柔和,大连线的出现、力度变化幅度的缩小以及波浪般起伏的旋律线条好似人们在说悄悄话,演奏时要表现得随意。第20小节中声部以及21小节高声部迂回下行的断奏三连音像是人们愉快地在笑。随后,愉快的情绪稍做缓和,为B部对比性材料的出现做好铺垫。

B部采用华彩手法,以两个音响空灵的四度音程叠置的特殊和弦为基本材料,利用手风琴的特殊音色效果,辅以速度、力度、音区及音色变化营造出童话般的梦幻色调,朦胧而温馨。在经过第25-26小节的过渡之后,音乐回到了a句的主题,成为本乐章的合尾,好像是众人余兴未尽隐隐而歌。

尾声部分以不规则的琶音上行和渐弱渐慢的速度力度变化,最后以开放排列的主和弦结束了全乐章。

众人的歌声渐渐消逝,侧耳倾听,窗外隐隐传来了北风的呼啸……

第四乐章《北风》

本乐章采用的是简单的复乐段曲式,下图展示了它的基本结构:

高声部波浪式的快速跑动,低声部起伏连贯的旋律线条以及丰富的调式色彩变换,形象地描摹出了苍茫雪原上北风呼啸的的影像。

引子从调式属音上开始,以很弱的力度开头,不知不觉中音才出来,仿佛是北风吹起的前奏,遥远而神秘。

音乐进入A部时旋律慢慢变得清晰起来,高声部音符的急速跑动衬托起低声部连绵起伏的单音旋律,象是茫茫雪原上凛凛北风裹卷着点点白雪远远而来,空气中弥漫起刺骨寒意。演奏时注意风箱起伏不要太大。A1部以复调手法将A部主旋律加厚,同时将音乐的力度由A部的弱提升为中强,层次递进,强弱起伏增大,仿若是北风渐渐刮近。而在第29小节开始的中声部以从ba2到g1的连续长音下行,将北风渐行远去的情形临摹的惟妙惟肖。乐章末尾在低声部空旷的五度音程的衬托下高声部以一次上行音阶结束了本乐章的北风之歌。

第五乐章《古老的俄罗斯叙事诗》

本乐章由一个较为规整的带尾声的四重复乐段构成,其结构如下:

略显阴暗的调式色彩,稍带忧伤的变音器音色和盈满忧郁的沉重旋律构成了这一乐章的主题。整个乐章所凸显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变化演进。开始部分以如歌的行板奏出,A段以二声部复调手法写成,a句的旋律以波浪式起伏为主,辅以大连线,使整句显得起伏而连贯;b句旋律线较前句稍显平和。两句间形成对比,像极了诗歌的抑扬顿挫。在此后每一段主题出现时作曲家以复调手法加厚声部织体,并同时将节奏加密、强度增大,使音乐增添了变化的色彩。借由这样的手法,音乐完成了由A部薄薄淡淡的忧郁伤感到A3部排山倒海的狂炽浓烈的情感转变。在尾声中,作曲家以力度的渐弱,节奏的拉宽和声部间音程距离的拉大使起伏跌宕的情绪在稍作缓和之后继而进入节日的纵情狂欢之中。

第六乐章《节日欢歌》

此乐章可看作是复三部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由第五乐章的开放性终止和弦以渐强力度推放而出的强力度和弦将节日的热烈气氛凸显出来。作曲家虽然使用的是4/4的常规节拍,打破常规节奏重音使音乐洋溢现代气息。A部以快速音阶式跑动、强力度和弦和抖风箱技巧为色彩,为听众勾勒出一幅节日篝火把酒狂欢的景象。

中部引入新材料,以低声部的不协和分解和弦衬托高声部的流畅旋律,仿佛是歌手在人们嘈杂的欢歌笑语中纵情欢歌,气氛热烈而温馨。在经过40-47小节的过渡后,音乐进入了D部,D段同样属于平行乐段,材料源于第四首《北风》,其结构为9小节+11小节,但在此,力度和情绪都较之有很大变化,似乎是北风的凛冽寒意已融化在节日的烈酒欢歌中。剩下的只是它那一份毫无顾忌的狂纵。

再现部A2,回到C大调,属于平行乐段,其结构为6小节+4小节。第一乐句材料源于首部主题。紧接着第一乐句是结构为4小节的第二乐句,随后便是8小节的连接。此连接部分增加了再现部的规模。豪放之气更甚于开始,节日的狂欢已达到高潮。紧接着的尾声以紧凑的节奏、切分的重音以及不协和和弦长时值保持最终以极强力度结束于C大调主和弦上,为狂炽的晚会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三、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组曲《冬季素描》主要运用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在其基础之上加入现代音乐的创作元素,从而形成了一部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手法并体现新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它以传神的精妙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俄罗斯冬日美丽画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俄罗斯民俗风情的音韵组图。

参考文献:

[1]《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李聪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2]李妍 《根植传统 面向现代 ――库夏科夫两首组曲〈冬季素描〉〈追忆往昔〉研究》,中国手风琴在线/china/index.shtml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浅谈戏曲身段与表演 下一篇:浅析普契尼歌剧选段《你?我的小上帝》之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