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工会组建工作的重点高校“编外人员”入会解析

时间:2022-10-02 10:28:57

新形势下高校工会组建工作的重点高校“编外人员”入会解析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使用编外人员的数量较大、类型多样,其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以法律、政策为依据,稳妥地发展非在编人员入会,完善管理制度,维护非在编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职责,也是高等学校在体制改革过程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工会;  编外人员;  入会 

中图分类号:[D664.0]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高校“编外人员是指不纳入事业编制的人事及聘用人员,其中聘用人员包括聘用的代课教师、教辅人员、工勤人员等。高等学校作为典型的事业单位,其编制结构和管理完全遵循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编外管理人员日益增多,人才派遣、人事、劳务派遣、外籍教师的数量快速增长,有的已成为一些学校开展工作的重要力量。

一、当前我国高校编外人员用工现状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教辅岗位缺口很大。而受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精减等政策的影响,各级编办给高校扩编的可能性很小,高等学校使用编外人员现象普遍,且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当前我国高校“编外人员”的用工情况主要出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编外人员工作岗位相对集中

目前我国高校编外人员的用工岗位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类岗位和后勤服务类岗位,而管理岗位编外用工比例较少。编外用人的部门主要包括学生管理部门的宿管员、后勤保障部门的门卫、安保人员、食堂炊事员、水电暖工、锅炉工、清洁工等,教学部门的外聘教师、实验室辅助管理人员、办公室的勤务人员、驾驶员等,这些部门的编外用人占整个高校编外用工岗位的绝大部分。

第二、人员身份多元化

由于编外人员工作岗位遍及学校各个细微服务环节,岗位性质各不相同,所以高等学校编外人员的社会身份复杂多样,包括有大中专应往届毕业生、离退休返聘工作人员、企业转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等。

第三、学历、职称逐渐上移

近年来,随着高校各层次学历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编外人员学历、职称不断提高门槛,呈高移趋势,大中专毕业生开始成为高等学校辅助管理岗位的主要流向,甚至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也开始出现在编外人员的行列。

第四、编外用人形式多样化

高校编外用人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人才市场实行人事,二是通过人才公司或劳务公司实行派遣,三是单位直接招聘使用。

二、当前高校编外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化,教职工聘任制实施办法得到进一步落实。但因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现有的在编教职工的数量仍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学校编外用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还大量存在。而这些“编外人员”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一些不合理的机制,导致了“编外人员”在政治、经济上的待遇都不及正式员工,属于学校里的“二等公民”。一些“编外人员”即使比“正式员工”干得更好,也享受不到正式员工的相同待遇,这种体制背离了“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等用工法则;而在管理上,“编外人员”则是“防范对象”,所以他们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客观上的身份歧视,与公平公正的现念相去甚远。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 “一视同仁”、是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可是因为管理对象存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所以管理制度很难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比如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很方便的解聘“编外人员”,可是一部分属于编制内的正式员工要将他们精简可就没有那么简单,即使他们的工作业绩很糟糕。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区别使用,既影响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容易造成他们相互间的情绪对立。同时,“编外人员”因为缺少归宿感、安全感、认同感,所以他们不能安心本职工作,经常跳槽,给单位正常工作造成被动。

三、我院教职工的入会情况及存在的误区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委员会现下设18个分工会,其中教学系部有14个分工会,行政管理有1个分工会,后勤管理有1个分工会,校办企业有2个分工会。学院现共有教职工1016人(不包括成都校区),其中在编570人,人事218人,劳务派遣228人 。基本上每个部门都存在劳务派遣的现象,但是主要集中在后勤管理和校办企业这两个部门。目前,我院在编的570名教职工加入了工会组织,人事的218名教职工也被吸收进了工会组织。

编外人员入会难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混淆了行政事业组织与群众组织人员组成的区别,认为单位是正式在编人员组成,那么单位工会也应该是单位正式在编人员组成,编外人员没必要入会。实际上,工会是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没有编制问题,与编内编外没有关系。职工只要与工作单位存在着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不管编制性质如何,用工形式如何,用工时间长短以及工资支付方式如何,都有权加入工会。

其次,混淆了工会组成人员与工会应代表人员的区别,认为工会只代表会员,为他们维权理所当然,而编外人员的权益则不在自己维护范围,如将编外人员吸收入会,为他们维权,也许会因为编制的原因遇到更多的麻烦,吃力不讨好,还是不吸收他们入会为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最后,混淆了编外人员参加工会的权力与享受福利的权力的区别,认为吸收编外人员入会,会分享在编人员的福利,

行政也不愿意负担这笔开支。

四、高校工会应以法律、政策为依据,维护编外人员合法权益

近年来,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重点,要求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这是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主题和重要任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六条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

2009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出台了《关于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规定》(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指出:“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都应当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吸收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扰和限制”;同时《规定》还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这给了“非在编人员”入会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五、高校工会要创新、完善高校编外人员管理制度

有了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外,我们还必须加强学院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才能担负起维护“非在编人员”合法权益的职能;我们认为,在这方面高校应当负有引领和示范责任。在新形势下,学院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不断提高理论修养,牢记党的宗旨,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非在编外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这是做好维权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学校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问题、勤于学习,理直气壮地为他们说话,满腔热情地为他们办事,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难,最大限度地维护“非在编人员”的合法权益。

2011年以来,学院工会已经为“非在编人员”加入工会组织作了前期工作,学院工会开展各类活动时一改过去只允许在职在编人员参加的惯例;这两年,无论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都会邀请或吸收后勤服务部门中的劳务派谴工如保安、保洁等人员参与其中;2012年,院工会专门拨了一笔费用特别邀请市文化馆老师对学院食堂、保卫、绿化、保洁等后勤农民工服务人员50余人在职业道德的树立、服务礼仪的规范、心理疏导以及普通话日常服务用语等方面进行了培训;此次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工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也提高了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归属感和尊严感,丰富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院工会还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员给予了奖励。下一步,根据我院非编人员加入工会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组建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劳务派遣工和临时工相对集中的后勤管理分工会,重点是建会工作。

结束语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性质是社会性质的重要体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实现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而深远。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用人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多种用人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尽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质量在不断提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但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管理及服务的人员数量仍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学院“非在编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还大量存在。同时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教育人事管理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滞后及制约,教育管理环节等因素,在“非在编人员”加入工会组织、权益维护等方面与在编人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势必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解决“非在编人员”的入会问题是探索新形势下工会组建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邹积敏 .《浅析高校编外人员入会问题》.黄海学术论坛 [J] 2010年01期

[2]彭玲.《人员编外,管理不编外》. 人力资源管理 [G]2010年06期

[3]吴德沣.《视域下高校编外人员管理的探析》.传承(学术理论版)2012第2期

上一篇:新形势下电力政工工作的创新举措 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