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主要危险与识别及危机处理办法(下)

时间:2022-10-02 09:53:46

户外主要危险与识别及危机处理办法(下)

户外运动目前在国内蓬勃发展,而大多数人在走向山野的时候,安全方面的准备远远不够。虽然大多数的户外运动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但如果有适当的训练和准备,将有助于应付大自然多端的变化,大大减少意外发生的机会。

本期《山野教室》将向您全面介绍户外主要危险识别以及应变措施。本文仅供参考,如涉及医疗方面问题,请详细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人力因素导致的热伤害

1. 热伤风(夏季感冒)

热伤风就是夏天的普通感冒。夏季的感冒多有暑湿的情况。热伤风的内因,包括太热、身体消耗过大、天气热睡不好觉、活动太少等。外因包括冲凉水、空调过低、睡觉不盖被子、长时间吹风扇等。

夏季在高温下运动,人体内部产热快,皮肤的毛细血管大量扩张,以利于身体散热。如果遭遇到过冷刺激,会使体表已经开放的毛孔突然关闭,造成身体内脏器官功能紊乱,大脑体温调节失常,导致生病,通常会发生“热伤风”,也就是夏季感冒,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应对措施

(1)夏季行军途中,大汗淋漓的情况下,如果有山泉水、溪流、池塘等,或者是途经海边,千万不能贪图一时凉快而立即跳下去洗凉水澡。即使活动结束,到达目的地以后,也要等身体温度降下来以后再洗凉水澡。活动结束以后,如果大家返程的车辆是空调车或者在空调房里,不能打开空调直接对着身体吹,最好是打开车窗用自然风降温,等身体温度降下来以后再开空调。

(2)热伤风没有传染性。

(3)热伤风可适度服用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丸等药品。

2. 冷饮

夏季在户外活动,活动中或者是活动结束以后,不能马上大量吃冷饮。冷饮不仅降低了胃的温度,而且也冲淡了胃液,使胃的生理机能受损,轻则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重则导致急性胃炎。

3. 衣服

夏季户外运动大量出汗,衣服很快就湿透了,很多人到达目的地以后,往往任凭衣服湿着,依靠自己的体温把衣服“烤”干。这样做是极其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引发风湿或关节炎等疾病。

应对措施

(1) 参加活动前,在背包里带上一套备换的贴身干衣服(特别是上衣)和一件外套,到了目的地以后,即刻把湿衣服换下来。活动途中休息的时候,在风很大的情况下,如果休息的时间较长,要及时穿上外套,否则风会把身体的热量大量带走,人的身体冷热交替,很容易引发疾病。

(2) 为方便汗水挥发和散热,去户外活动的外衣最好买化纤成分的快干服装,最佳的是快干并防紫外线的衣服,裤腿最好可以拆卸下来。

>冷伤害

户外的冷伤害大多是指体温过低,也就是常说的失温。体温过低是指当身体内部体温低于正常值而引发疾病的现象。

失温是较为危险的疾病,发病时患者开始可能没有感觉,但很快其判断及推理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患者会出现反应迟钝、不爱说话、无精打采、行动迟缓不便等情况,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治疗,有可能导致患者血管萎缩、肢体坏死乃至死亡。

当人体产生的热量小于身体散发的热量时,就会导致失温。体温过低并不单指气温低,许多失温症发生在潮湿、大风,但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的天气条件下(亦即风寒指数数值很高的天气)。落入冷水、冰裂缝、服装及身体湿透或遭受寒流侵袭,都有可能迅速导致严重的失温症。

一般来说,失温分为轻度、重度、严重等三种。

应对措施

(1) 预防失温主要是避免接触冷空气(冷水、冰雪),防止热量流失,以及尽早发现和治疗失温症状。

(2) 在身体温暖的时候,要保证身体有一定的热量供应。

(3) 如在行进中野外环境潮湿寒冷,则尽量避开风雨,在体能尚未耗尽、身体协调能力和判断力没有完全丧失前及时宿营休息。

(4) 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使食物能快速转化成能量,并适量补充葡萄糖等单糖。不要饮酒。酒精会使体表血管扩张,使人感觉温暖,实则是导致体内热量流失。

(5) 在多风、寒冷、潮湿的环境下,要严密观察每位队员是否有失温的迹象和症状。失温越早处置风险越小。有时候患者会否认自己失温,因此要相信身体迹象和症状,不能轻信患者的判断。

(6) 活动时要注意控制运动量和运动节奏,防止流汗过多而导致热量流失。

(7) 要注意防风,在寒冷环境下,即使是微小的风也能导致热量快速流失。

(8) 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下要穿着合适的衣物,可能的情况下多穿几层,防止对流热量的散失。

1. 轻度失温

症状:身体寒冷、颤栗、双手活动困难;心理出现变化,抑郁,无精打采;身体核心温度在摄氏34度以上。

应对措施

(1) 尽快离开寒冷环境。

(2) 脱去潮湿的衣物,换上干爽的衣物。

(3) 给患者增添衣物,拉上外套拉链、戴上帽子等。

(4) 尽量将患者置身于温暖的环境中。

(5) 用热水袋或其他热的物体(发热贴等)帮助患者取暖(要防止烫伤)。

(6) 在患者恢复意识、能吃东西后,可进食加热的水和食物。

(7) 切忌不能服用酒精和咖啡等,这会使体表血管扩张,体内的热量会散失的更快。

(8) 如无意外,在处置得当的情况下,失温者可以完全痊愈。

2. 中度及重度失温

症状:患者目光呆滞、意识混沌,且不认为自己已患病。言语含糊不清,行走踉踉跄跄。身体核心体温低于摄氏32度以下;更为严重的失温症状是:反应迟钝、心跳减缓、呼吸微弱、停止颤栗、休克。

应对措施

(1)如有可能,请立即送医院救治,并尽快离开寒冷环境。

(2) 脱去潮湿的衣物,换上干爽的衣物。为防止患者移动,可直接将衣物剪开。

(3) 给患者增添衣物,拉上外套拉链、戴上帽子、包上睡袋等。

(4) 小心检查患者是否还有其他伤病和并发症。如有条件,每间隔15分钟记录一次患者的身体重要指标。

(5) 尽量将患者置身于温暖的环境中。

(6) 主动帮助患者恢复温度,重点是头部、颈部、腋窝以及裆部,可用热水袋或其他热的物体(发热贴等)帮助患者取暖(要防止烫伤)。

(7) 观察患者是否有休克现象。如果在60秒内患者没有心跳和呼吸,应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术。

(8) 终极解决方案:送患者到医院救治。

3. 落入冷水

当人意外落入冷水后,由于身体的热量大量传导到冷水中,可迅速导致中度乃至严重的失温症。腿部和臀部的血管会迅速收缩,人感到异常寒冷,四肢无法控制及活动。人在接近零度的冰水中浸泡,如果未穿着特殊服装,一般只能存活很短时间,有时甚至短暂到几分钟。

应对措施

(1) 尽可能让身体脱离冷水,尽管这样做会让人体有冷风嗖嗖的感觉,但实际上却可以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

(2) 将双臂交叉、双腿蜷缩于胸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的散发。

(3) 不要做无谓的挣扎,这样只会使热量散发的更快。

(4) 落入冷水的患者可参照失温症的不同程度处理救治。

4. 冻伤

人体的手指、脚趾、耳鼻、脸部等突出身体的部位,在寒冷环境下极易发生冻伤。如果体温持续下降,血液循环就会停止,冻伤也就产生了。冻伤是指细胞之间的体液冻结,细胞内液体的化学比例失衡,细胞内的液体就会流出来。冻伤分为表层冻伤和深度冻伤。

表层冻伤大多发生在脸鼻耳手等部位,如不及时加以救治,则会转化成深度冻伤。发生表层冻伤部位的皮肤苍白、刺痛、触感如蜡,且开始发硬,但皮肤的深层组织还比较柔软。患者会感觉疼痛,冻伤部位发冷、麻木。

应对措施

(1) 将冻伤部位放到身体温暖的地方,同时加以恒定的压力。

(2) 不要搓揉冻伤部位,以免损伤冻伤的皮肤。

(3) 如患者感觉非常疼痛,可服用镇痛消炎药。

(4) 防止冻伤面积扩大。

深度冻伤多发生于手脚和臀部、腿部,深度冻伤会导致身体组织受损,更严重的症状则需要截去整个冻伤部位。深度冻伤的皮肤呈现苍白、刺痛、触感如蜡。皮肤发硬,深层组织也发硬。关节活动困难,甚至无法活动。冻伤部位有痛感,且会逐渐麻木并失去知觉。解冻过程中,冻伤部位剧烈疼痛。

应对措施

(1) 检查是否有体温过低症状,如发现体温过低,需要立即救治,否则会危及生命。先不要给冻伤部位解冻。

(2) 不要搓揉冻伤部位。

(3) 防止健康部位受冻。

(4) 如伤处已解冻,则需要防止再次受冻,且不要负重。

(5) 让患者多喝水。

(6) 如有可能,适当服用镇痛消炎药。

(7) 只有在保证不会再次受冻,且在无菌环境下,才可帮助患者解冻。

(8) 请尽快送医院救治。

5. 冷浸足(手)

当肢体长时间暴露在寒冷(0—10摄氏度)、潮湿的户外环境中,极易发生冷浸足病。冷浸足病类似一战时期的战壕脚病。在野外如果鞋子不慎进了水,在寒冷环境也容易引发类似冷浸足病。即使不是冷天,时间长了脚也很难受,如果是冬天,或者脚上正好有伤口,那更是痛苦不堪。

患了冷浸足病,尽管皮肤组织没有受冻,但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受到了损伤。脚部冰凉、肿胀、有斑点、触感如蜡。患者感觉麻木、疼痛。

应对措施

(1) 不要将脚部暴露在外,尽量保持脚部持续干爽。

(2) 鞋子要合脚,确保脚部的肿胀不会影响血液的循环。

(3) 让患者喝水和适量进食。

(4) 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镇痛消炎药,并尽快送医院救治。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的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空气含氧量减少、体内缺氧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一般说来,大多人在超过2500米的海拔高度后,就会有程度不同的高原反应,极少数人在到达1500米偶尔也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症状。当到达3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时,通常会发生较为强烈的高原反应疾病。

高原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基本不受高原反应的影响,有些人对于高原反正适应很快,有些人则恢复缓慢,少部分则基本难以适应高原反应。

高原病非常可怕,如不及时救治,极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人高原病发作没有任何征兆。有些人则会有心跳加速、头疼、头晕、厌食、恶心、呕吐、四肢无力、行动迟缓、睡眠困难等症状。

预防高原病

(1)逐渐上升海拔高度,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适应极高海拔攀登的最佳方式是分步骤登山,较长时间的适应。

(2)充分补充水分,防止脱水,而不论是否有口渴的需要。

(3)刚上高原,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最初的几天,尽量避免剧烈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

(4)和对于海拔的不断适应,人体会渐渐适应血氧量的减少,高原反正症状会渐渐减轻。

(5)高原反应控制攀登速度,减慢速度,如有可能,在海拔5000米以上区域,最好是每天只上升海拔300米。

(6)如有多次攀登或来回反复攀登的时候,遵循“攀上高处,睡在低处”的原则。

(7)保持饮食合理得当,以保证充沛的体力。多食用富含淀粉类食品,以减轻高山病的症状。

(8)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咖啡因、麻醉剂的止痛药以及安眠药,这些药品容易导致脱水,并损害呼吸系统。

(9)5500米以上的极高海拔区域,人体已经没有抗缺氧的能力,人体虽可以短暂停留,但却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需要尽快下降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10)如出现严重的头痛,且阿司匹林等镇痛药已无法缓解症状。或者出现咳嗽、呕吐、协调性差、意识混乱等症状,需尽快将患者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区域。但是,人体的高原反应是复杂多变的,诸多反应病症之间相辅相成,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防治高山病。

应对措施

高原病分为急性登山疾病(AMSC)、高原肺水肿(HAPE)、高原脑水肿(HACE)。所有普通或严重的高原反应的基本救治措施都是尽快返回到海拔较低的地方,且越低越有效。鉴于高原病的专业特点,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两个字:“下山!”

上一篇:与刘翔同悲与刘翔同行 下一篇:浅谈影响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