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初探

时间:2022-10-02 08:47:55

书法欣赏初探

摘 要:面对一幅书法作品,如何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往往评判的结果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书法欣赏的困惑。就书法欣赏问题,化繁为简,概括为三个“看”。一看师承,二看功夫,三看才情,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交融,互为表里。

关键词:书法欣赏;传承;功力;才情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30-01

眼界不高,行之不远。如何炼就一双慧眼,是每一个习书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会看书法作品是前提,也是一项基本功。但是面对一幅书法作品,如何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往往评判的结果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书法欣赏的困惑。郭绍虞先生曾就书法欣赏提出“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形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之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浑朴安祥”。这六条标准对于一位成熟的书家或鉴赏者是不难把握的,但对一些普通习书者,可能对其中的“魄力”、“意态”、“气象”就较难理解。在教学的实践中,操纵,好便于笔者就书法欣赏问题化繁为简,概括为三个“看”。

一看传承。中国书画的学习最注重的是师承。没有师承就没有传统。本来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核载体之一,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书写是信手涂鸦,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只能算是“自由体”由于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诱导,某些初学者常常步趋当代书坛名流和流行书风,期间,有人学“毛体”,后来有人写沙孟海、林散之,然模仿虽是像模像样,也能现出花拳绣脚,但仍掩饰不了传统根基的浅薄。这也导致了书坛的流行书风一拨接着一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一个月”是对这种时弊的最好写照。取法乎上,历来为习书者正道,胡小石先生说:“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①篆、隶、正、草、行诸体,北碑、南帖,历代经典作品为书法师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有扎根于传统,取法于经典作品,路才能越走越宽,才能培育起自己的书法艺术之树。看传承,首先是识字体;其次是看他是习碑还是习帖,或者碑帖,兼而攻之;第三看习碑是学习什么经典作品,写帖是研习的哪派哪家。这样通过对其师承的分析就可以把握书者的性情、知识积累和审美取向。看传承,实际上也是看自己的见识,若对书法史不了解,对经典书家不如数家珍,也不会看出所以然来。练就一双慧眼是一位欣赏者基本功。

二看功力。看功力,不是看他花的时间有多长,而是看他对经典作品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看他取法的角度,熟练的程度,看他是得其意忘其形,还是取其形丢其意。一件书作的功力,静态方面体现在字法、笔法、墨法、章法这“四法”是否把握准确,运用自由;动态方面则是起、收、转、折、提、按、顿、挫是否与经典书法心领神会;所呈现出的气息是否高古、雅致。看功力,就是看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学习的态度,其心态、眼光和智慧一览无余。当代两个书法大家高二适和林散之先生,是一对挚友,是帖学上双子星座。他们共同攻草书,但两人取法的角度不一样,高二适从章草入手,揉进正、行、狂草,不是将宋克的“四体书”简单的复制而是有新的突出和创造。这种创新得益于他数十年炼出的深厚功力,他的字法直取章草,扑茂高古,笔法来自“二王”,纯净圆熟,气息直逼晋唐,典雅超迈。高二适是忘我地全身心走进传统,又是依靠传统的功力冲出来的人。而林散之则将王铎的涨墨法研究透项,再融会国画中的皴、揉、绞等笔法,从而形成别具一体的“散体”,其艺术张力是异常饱满的。高二适取瘦硬,林散之取柔润,高二适精笔法,线条圆满俊逸,林散之通墨法,线条涩润疏,高二适得高古,林散之求散淡。两人的成功,都来自他们深厚的功力。

三看才情。功力是一个学书者形成风格的基础和前提。才情是一个人形成风格和核心因素,同样的功力,才情的高低决定一个人书法成就的高低,光有功力,没有才情,只会落得写字匠一个。才情的获得有二种,一种是天成,所谓天赋高,才情足,就是比平常人更快、更好的吸收新知,比别人更容易通会各种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然后更能有所发现和创造,但这类人是极少的。高二适虽有极高天资,但若不费十年之功,精研《急就章》撰成《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就不可能将章草的字法烂熟于心,在创作时也就不可能胸无凝滞,随手拈来,挥洒自如,浑然天成。同时他一生沉浸于国学,读书成为他生命的重要一环,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他每件书作,哪怕数行甚至是几个字无不弥漫着书卷气。看才情,就是看书写者的修养、学识和胸襟,看它所呈现出的气象是书卷气、金石气、苍茫气、神逸气、浩然正气,还是俗气、酒气、匪气、火气。才情独特,风格天成,王羲之玄远,其书俊逸、超拔;张长史姿性颠佚,其书雄逸天纵;徐谓狂野,其书神奇纵逸;山人幽寡,其书静穆神远。看才情之书,游心灵之仙境,养天地之悠情。

师承、功夫、才情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交融,互为表里。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就是一次精神旅行。一次次的旅行不仅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修养,而且会练就一双慧眼,摄取到艺术之果,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郭绍虞.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

上一篇:曾鲸人物肖像画的墨骨技法 下一篇: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创作“本土性”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