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健康卫士

时间:2022-10-02 08:43:50

身边的健康卫士

我们国家的三甲医院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床位反而越来越紧张。不少老病号隔三差五就要到大医院住上几天。甚至有人长年累月以医院为家。殊不知,以家为医院才是百姓健康服务的国际潮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有机会到世界许多国家开会、访问和讲学。借这些机会,我参观了英国、瑞典、德国等国的数十个社区健康中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在宝安区试点开展社区健康服务。为了体现与国际接轨,该试点被命名为“社区健康中心”。

十多年前,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医院院长研讨班上,我反对“以病人为中心”成为医院管理的口号。

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争创三甲的医院越来越多,大医院里设备越来越精,科室划分越来越细。这不由得让我想重提旧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是片面的,落后于国际潮流的。现代医院应该依托社区,成为居民的健康家园。

社区是维护居民健康的最前线

现代医院的理念,在社区健康中心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一百多年前,德国人率先提出社区的概念。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我们城市的小区、农村的乡镇、大型企业、机关与学校等都是社区的一种形式。

社区居民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向往共同的价值。他们是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共同体。社区称得上是防御疾病的最基层、最前线。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健康资源管理系统应当是现代医院的理想形式。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调查过191个成员国的健康服务绩效。公众满意度最高的是法国。欧洲其他几个国家也都名列前茅。原因正是政府重视社区健康服务。欧洲各国普遍在社区设立用户委员会,定期与健康中心沟通,监管和评价中心的计划、质量和效果。

社区护理又是社区健康服务的重中之重,尤其在高老龄化国家。德国1995年颁布全球首部社区护理法。医疗保险可以报销社区护理费。德国社区健康管理十分严格,据说总理生病也必须经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才能到上级医院看病。因此。德国城市里的大医院一般不设门诊部。

社区健康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社区医生。社区医生在英国等欧洲国家被称为全科医生,在美国等国被称为家庭医生。法国医生中60%的是全科医生。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全科医生在医生中所占的比例也都达到40%-50%。

新加坡的医院规定,每名医生分工负责服务指定的社区家庭,从医治到照护。院长也不例外。

社区健康服务更能体现大健康观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大健康模式转变。社区健康服务与大医院的医疗相比,更能够贴近居民的心理和生活环境。因此,社区是实践大健康模式的良好平台。

首先,社区医生具有广博的医学知识。有一年,我随一个观察团到英国一家社区健康中心考察。观察团里有一位研究大骨节病的专家。他询问那里一位毕业不久的全科医生:“您知道大骨节病吗?“医生犹豫片刻说:“我没有遇到过得这种病的人。不过,听说在远东西伯利亚这种病曾经发病人数较多。”这个回答展现出的博学让观察团的团员们赞叹不已。

其次,社区健康服务包含了心理健康服务。韩国特别重视社区心理咨询师的培养。他们参照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水平等,把咨询师分成20种,进行细致培养。对小学、中学、大学生,都有相应的咨询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最后,社区健康服务可以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找到健康问题的根源。在瑞典。有一对广东籍移民夫妻。他们结婚5年都没有生育。全科医生反复检查了他们的生殖系统功能,完全正常。于是,医生深入查访,发现他们从公园里偷鸽子煮了吃。公园为了控制鸽子过度繁殖,给鸽子吃过避孕药。夫妻听医生这么一解释,恍然大悟,从此不再偷吃鸽子了。几年以后就生出了健康的宝宝。

美国和日本要求社区健康服务必须深入家庭,调查和干预健康危险因素。家庭医生不是家人胜似家人,是家庭的健康教育者、咨询者和消费指导者。医护人员要负责为居民家庭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健康服务。

社区健康服务善用资源

社区能够灵活地利用医疗资源,有效地降低医疗开支。

美国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位老妇人得了肺炎,本来考虑住院治疗。后来,医生从电脑资料中查出,这种肺炎在家治疗效果比住院治疗好。因为住院常会交叉感染另一种类型的肺炎。同时,留在社区。采用家庭照顾的方式更方便。两周后,老妇人就在家庭医生照护下痊愈了。

德国人喜欢花。柏林的一个社区健康中心就为居民准备了30多种试剂来测定过敏源,帮助有花粉症的居民辨别是哪一种花粉引起的过敏。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8,000家医院倒闭,床位减少。20世纪90年代,美国吸收大量医护人员进入家庭,开展“非住院化运动“和”流动护理”,实现了高技术、高感情的健康服务,医疗收费因此下降了10%~20%。

社区健康服务预防优先更高效

社区健康服务和居民的生活紧密相伴,有利于开展针对健康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督导。预防为主,成本和效果都远远优于治疗疾病。

法国和加拿大都规定,全科医生每年为居民洁牙两次。如果有居民没来,医生会打电话提醒,节假日也照常服务。因为注重口腔健康,这两个国家很少发生“老掉牙”的现象。

我还曾经到前南斯拉夫参观石膏矿区的健康中心。当天正赶上为工人和学生进行免费体检。因为矿区采用湿式作业,粉尘很少,所以从来没有发现矽肺病人。

社区健康服务改进生活方式更人性化

瑞典有一家很有特色的健康中心。它建在山顶上,是一条滑雪道的起点站。我去那里访问的时候,遇到一对老夫妇正准备从山顶向20公里外的山下滑雪。健康中心的主任告诉我,这对夫妇中的丈夫85岁,妻子80岁。他们滑到山下后,如果感觉体力够用,还可以坐公交车回来,再滑一次。中心设有餐厅,还有蒸气浴室。一个年轻人赤身在浴室90℃的空气里锻炼。当天户外的气温是零下15℃。主任说蒸气浴能够训练心脏适应寒热变化,是一种积极的健身措施。我听后不由得感慨:”难怪瑞典是全球最长寿的国家!”

香港港安医院在所在社区组织了40多位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搞了一个郊外素食旅游团。在旅游期间,院长、护士和厨师教病人制作素食的方法和体育锻炼的方式。旅游后一段时间,经过检查,这些人的病情比旅游前明显好转。

在香港,政府、教会和慈善团体都可以参与社区健康服务。比如,为智障、躯体(视力、听力、肢体等)残疾的居民提供职业技能训练。再比如,举办日间护理院,为长者提供各种活动场所。傍晚,护理院还准备了美味可口的营养餐,供老人们带回家与家人分享。中国人也需要自己的健康家园

看过这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健康服务的经验,我们不妨也展望一下中国社区的愿景。

社区拥有精良的健康服务团队。包含了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志愿者和社工。

团队可以为您提供从生命准备期(60岁)的全程服务。

社区健康服务拥有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保障。社区居民都能够享受社保、医保。

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想要赶上国际潮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其说中国看病难、看病贵,不如说是看病乱。在我国建立系统、完善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现状是既缺乏政策,也缺乏资源。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不学大医院,以病人为中心、以治养防、以药养医。

不过,我们每个人作为社区居民,如果能够首先转变观念,拿出当家作主的精神,积极地表达我们的健康服务需求,我们的健康家园也就指日可待了。

上一篇:从病毒到酒精,肝脏临双重弱赫 下一篇:祝您长寿,更祝您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