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家庭经营,更能抠出盈利

时间:2022-10-02 07:31:09

农户家庭经营,更能抠出盈利

前些天,成都农民周家林坐在自家院子里,等着一辆奥迪Q5送上门来。

周家林是成都邛崃固驿镇花园村的一名种粮大户。去年,他凭借承租自家周围3200亩土地种粮,盈利100多万,加上四川省和成都市两级政府给予的90多万种粮补贴;周家林去年靠租地种粮盈利近200万,于是拿出了50万,给自己订购了一辆豪车。

48岁的周家林大字不识,脸朝黄土背朝天种了一辈子地,从未如此阔气。而他亲近了一辈子的土地也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给予他慷慨的馈赠,似乎地里种出来的已经不是粮食,而是金子。

但其实,土地还是土地,粮食也还是粮食,只不过,从2003年以来,周家林种地的面积逐年扩大,由当初村里分配的人均9分,户均不足3亩,一路扩展到如今的3200亩。土地流转集中后的规模化效应,让种粮能手周家林得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靠种粮一举成为了百万富翁。

算起来刚好经历了十年时间。2003年,正值西部大开发,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狂飙突进。城市的扩张,拉动了成都周边农村人口的就业转移;正是赶着这股潮流,周家林开始流转租种周围被抛荒的土地,不断扩大土地经营面积,从中找到了种地的利润空间。

挣的是劳动力投入的节约

与别人不同的是,周家林没有追逐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蔬菜等经济农作物,而是将别人眼里最不挣钱的粮食作为了主要产品,他的理由是,粮食需求和价格最稳定,国家还有统购和保护价政策托市支撑,粮食本身也可以长期储存,不怕卖不出去,所以种粮的风险最低。

但另一方面,粮食的市场价格极低,以四川为例,一亩地不算劳动力成本,按小麦亩产600斤算,1.3元一斤,每亩也就800元的产值;水稻按亩产600公斤,稻谷1.5元一斤计算,也就1000多元产值;两者加起来,一亩地一年种两季收入不到两千元,还赶不上打工一个月工资;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很可能就要亏本。所以家庭种粮的经济收益实际上挣的是劳动力不计回报的投入成本。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收益本质上挣的就是劳动力投入的节约。以周家林为例,其3000亩土地原来是给3000人经营的,每亩一年不过一两千把元收益;现在周家林以家庭为核心,外加请一些人工,人最多时也不过100人,100人种3000人的地,分享3000亩土地收益,当然有利可图。

但是,土地规模化种植后,风险也成倍增加。相对于原来家庭小农劳动力无限投入的精耕细作,规模化种植超过50~100亩后,由于种植面积太大,超过了家庭承受能力,在播种、收割等各项生产环节都需要人工和机械帮助,其成本和日常管理难度都大大增加。如果不懂得控制成本,亏损的风险极大。

种植成本除了农药、化肥、种子的生产资料投入,又主要是人力成本。受城市经济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影响,人工成本上涨构成了土地规模化种植最主要的成本支出,约占总成本的70%。

而周家林能保障盈利的秘诀,是对每个生产环节层层分解后,每项成本都锱铢必较。

此外,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老农民,周家林依托在农村熟人社会建立的长期信任关系,他低价能请到的工人,别人花高价也请不到,他能低价租到的土地,外人根本租不到。尤其是政府带着公司去租,地租成本一般都比周家林高。

在微薄的产值里抠出盈利点

除了严格节省成本,周家林在十年实践中,针对规模化种植的产量控制,也摸索了一整套方法,比如对于雇工劳作,他实施分包责任制,来保障田间管理到位,他自己负责巡视监督,保障粮食产量的稳定。

即便如此,周家林的规模化种植相对于传统家庭小农小规模的精耕细作仍属于粗放式经营,产量要低。

正是靠锱铢必较节省成本和相对精细的管理保障产量,周家林才在种粮的微薄产值里抠出了盈利点,借助规模效益实现了年收入百万的财富梦想。

据成都市农技总站站长曾必荣测算,从育秧到最后收贮,周家林每亩投入只有480元,比一般的农户要节约340元。正是靠严苛的管理,周家林能将稻谷的种植成本控制在每斤1元钱,从而实现盈利。这样,2012年粮价1.5元一斤,他能赚5毛;2013年,粮价跌到1.25,其他种粮大户都喊受不了,要求政府启动国家托市价减少亏损,惟有周家林仍能赚钱。

由于周家林能够保证种粮本身盈利,省市两级政府鼓励种粮的财政补贴反倒成了锦上添花,所以这也让他雄心勃勃,计划未来5年,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赚够1500万退休。

虽然周家林属于时下官方定义的正需要大力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成都市农业部门人士却感慨,众人羡慕的农民周家林实际上是金字塔尖的那一个,问题是金字塔尖能大规模复制吗?

上一篇:“死亡来电”岂能为强拆正名 下一篇:在伊朗,上了绞刑架也可获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