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

时间:2022-10-02 07:07:04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

摘 要: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具有其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效仿西方的职业教育,学段层次清晰、课程门类齐全,教学过程中强调体制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因地制宜,辅助各地的经济发展,广泛宣传,大力投资,探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

关键词:职业教育 奏定学堂章程 特征

一、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建立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在失败的战争中意识到专业性技术人员的缺失是导致战争失利的原因之一;同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大量的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使得腐朽的清政府看到了职业教育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教育模式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实业学堂通则,通则称:“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记;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行之最为无弊,而小试则有小效,大试则有大效,尤为确实可凭。近来各国提倡实业教育,汲汲不遑,独中国农工商各业固步自封,永无止境,则以实业教育不讲故也。今查照外国各项实业学堂章程课目,参酌变通,别加编订,听各省审择其意,亟图兴建。”这是对职业教育最早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对职业教育加以重视,由此,职业教育在近代中国逐渐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显示着其独特的教育形式。

二、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

(一)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特征

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是效仿西方的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的提出背景,我们可以看出,清政府是在看到西方工农商业的迅猛发展,当西方列强的铁蹄踏入中国领土,看到他们挥舞着先进的洋枪大炮时,才意识到自身的落后,意识到自身教育的弊端,意识到专业性技术人才的缺失,因此提出了职业教育。

从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上看,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教师都是来自西方的教师,他们运用西方的教学语言、西方的教学方式、西方的教学理论向中国学生传授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清政府还鼓励优等学生到外国留学继续深造。并给予相应的学习经费。很显然,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是纯粹的西式仿效,是西方教育的缩影。

(二)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特征

1.学段层次清晰,课程门类齐全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清政府相继颁布了奏定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和奏定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在每个章程中都规定了学习者的学习前提条件,即只有达到何种水平的学生才能参加初等班、中等班或高等班等等;同时在章程中还明确提出了学习的总体时间,如预科时间和本科时间;而且还强调了每个学段的学时总数,学段层次划分的十分清晰。不仅如此,在课程设置上也是门类齐全,多种课程并驾齐驱,例如兽医学课程就有:化学、生理学、药物学、马学、农学大意等三十二门课程;土木工学有测量法、微分积分大意、物理学等二十一门课程;航海课程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算学、船内卫生法、水路测量术、造船学等二十五门课程,课程门类之多,种类之全,是以往清政府课程所没有的。

2.教学过程中强调体制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鸦片战争的洗礼,使得清政府认识到国人的身体素质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大部分课程中,都设有体操课程。同时在教学设备的建设中,还特别提到要建设操场,以备强健体质之用,甚至在港口附近的学校,也要尽最大努力建设学生的活动场地,而且在招收学生时,有些通则中也提到学生必须身体强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可见清政府对于职业教育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如此,清政府还特别强调实践性技能的养成。在所有的课程中都有实习课程,每一个实习课程也划分得十分详细,例如土木科实习科目有:测量、河海工、道路铁路、桥梁等八门课程,金工科实习科目有:工厂用具及制作法、制造用诸及其大意、发动机大意等六门课程。而且在实习课程的实施时还特别要求各地要配合学生的实习工作,可见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整个职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因地制宜,辅助各地的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开设的目的,就是改善中国近代缺乏实用型人才的现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的章程中,清政府要求对于课程的内容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实际情况,做相应的改动,目的是培养适应各地经济需要的需求性人才,各地的人才得到满足,各地的经济就会不断发展,进而整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向好的方向迈进。所以,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方出现了许多适应当时需要的不同种类的学校和课程。例如:湖南醴陵瓷业学校,它的开办正是充分考虑到当地具有制作瓷器的悠久历史和良好的基础;再如杭州原本就以茶叶和蚕丝闻名中外,因此在杭州开设茶、丝学校自然成为首选;又如在上海开办的南洋公学商业学校,也是充分考虑到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商埠的特殊需要。1918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开始筹备时,更是委派专人调查上海西南区6所小学内学生父兄的职业种类,共计936人,职业类别187种,其中“以铁工为最多,次为小工,次为小贩卖,又次为木工,又次为花业等”。因“小工与小贩卖不足为固定职业”,故此决定以铁工、木工作为职业学校主科,此后又应社会需要,“先后增设纽扣、珐琅两工科及商业一科”。这些职业学校的开设不仅为各地解决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缺失的难题,同时也为学习的学生找到了一条谋生的道路,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已经和有关厂房签订了就业合同。所以说,职业教育的开设为企业和劳动者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人员和经济来源,使得企业能够更快发展,劳动者的生活得到保障。

4.广泛宣传,大力投资

清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宣传之大,主要是得益于清朝末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民国初年的各大报刊都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恩宠有加,各类专门性杂志,例如:《教育杂志》《教育与职业》等更是主动承担起为职业教育鼓吹、呐喊的义务。在大张旗鼓、鸣锣开道的宣传攻势之下,职业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为民国初年职业教育的再度兴盛制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一大批深受爱戴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应运而生,成为积极倡导和努力实践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仅如此,清政府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中还加大资金的投入,一部分参与学习的学生的学费由清政府承担,包括出国留学的费用,清政府也一并承担,可见清政府在职业教育的宣传和投入上可是用心良苦。从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于职业教育是相当重视的。

三、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从上述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体制是比较完善的,无论在课程的设置,学校的宣传,还是在政府的投入上,清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的就是将职业教育办好,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对照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看看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似乎会给我们一些经验、借鉴和启发,促使我们加深对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的认识和探讨,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A].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

[3]中华职业学校概况[J].教育与职业.(36).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上一篇:浅谈健美操对女性形体美的塑造 下一篇:电子商务信息中介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