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02 06:52:42

谈德育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德育又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班主任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吸引他们,我首先告诫教师首先应该注重仪容仪表,注重教师形象。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穿着朴素大方,整洁美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发现学生的德,作为教师首先学会倾听,和他们谈心、交流,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解决。再次讲课生动有趣,给学生塑造心中的美好想象。自己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学生班级工作的教师。他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一般由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优良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要把一个刚编凑起来的班级群体建设成一个真正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付出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他必须把全班学生有序地组织起来,并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全班的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由于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迫切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一、让学生树立德育观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为人师表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内容。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班主任就得早到;要求学生不早退,班主任就得坚守课堂,不能随意离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自己就得注重文明礼仪。这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说教师身正才能为范,良好的师德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班级管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德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日常德育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理论和规范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纯粹的德育理论犹如无本之木,不可能转化为人的道德品质。所以要避免空洞的远离实际的空谈。同时,还要改变德育内容层次过高的政治化倾向,淡化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二、强化对学生德育教育

1.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来让学生养德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形成理想、高尚品德的最佳学段。当然,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教师长期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的。重视在课堂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我首先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生德育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学生轮流值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要实行班级轮流值日,首先应该建立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制定值日细则。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由固定班干部管理班级的模式,搞活了班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管理,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在值日当天,值日生要负责班级里所有的工作。比如出勤、学习、纪律、卫生、好人好事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重新确认。

通过学生发短信、制贺卡、办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让每位孩子都懂得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的感恩之心。同时,通过收看有关品德的节目和影视片段,比如《中国最美孝心少年》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让学生学习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学习他们自强自立、勇敢地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让学生写出观后感,不断激励自己。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来让学生养德

班级舆论是学生长期相处、共同约定、在一定规范之下形成的稳定的氛围。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每个学生的良好行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培养良好的班风,就要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评议活动,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严格的要求、认真的评议,从而使良好的班风得到巩固和发展。班干部队伍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风气,建立一支能干的班干队伍就能带动整个班级良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三、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宜提出整体要求,不宜太多、太细,这叫作粗。一方面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班集体。另一方面也给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正如英国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的:“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不包办,不当“司令”,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细,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化不可缺少的。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

五、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 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负重远足”、“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上一篇:探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激励管理机制探究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