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案”指导初中生自主学习

时间:2022-10-02 06:21:50

运用“学案”指导初中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标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由教案走向学案”的教学模式,并已经进行了探索。

一、“学案”教学法的理论价值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转变学习观念,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能力和方法是课改的目标之一。

“学案”教学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抛弃应试教育思想,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从而使中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快乐地学习,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升自身的教学修养和业务水平。

二、“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教给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特性中找出共性,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立足于课本,制定出一整套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有所得。教师必须做到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即时调整、完善学案;对学案教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并不断深入研究。

三、“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让学生做学习笔记,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分量。

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四、“学案”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学案”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学习方案。“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自学预习阶段。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根据学案,使学生学会自学,发挥学生的合作性、探究性和自主学习的作用,积极从多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问题,认真寻求疑点、难点。这一阶段就是学生“先学”阶段,先由教师揭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心中有数,这堂课学什么,要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并给学生指导自学的方法和提供学习的思路,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各个问题之间区别和内在联系。

(2)学习探究阶段。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求异思维的能力。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新颖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学案中以及同学提出的问题和疑点,提倡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这样可以增强探讨和研究的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拓宽思路,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与深化,不理解的地方暴露得更加充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推理能力。

(3)释疑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围绕学案讨论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并进行条理性地讲解。释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应用,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就不再重复,学生不会的,一时难以理解的,教师采取启发式、点拨式的方法,给学生引路、指路,反对扶着走,喂着吃。还要开展“兵教兵”活动,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当先生,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同学,也使其自身得到深化提高。教师一般只需肯定正确的,补充不完善的,纠正错误的,完整准确地归纳概括知识的要点,必要时可由教师设疑补充遗漏的问题。

(4)消化检测阶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教师必须组织实施有效的“当堂训练”,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布置课堂训练,尤其要针对学生似懂非懂的、容易混淆的问题,练习的内容要精选,形式要灵活多样,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学生把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训练题可以分为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几种类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胊山中学)

上一篇:同是怀古别样情 下一篇:“活”、“色”才能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