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之中的公平和自由价值分析

时间:2022-10-02 01:34:09

国际贸易之中的公平和自由价值分析

摘要:进入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一股,以追求贸易公平自由为呼声的国际市场机制建设。这之中,尤其是以世界范围内的WTO和区域性的欧盟为代表,阐释了现代国际经济贸易之中,人们对自由的经济市场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这种公平的追求。

关键词:国际贸易 公平 自由 价值追求 相互阻碍 目的 一、公平和自由在国际贸易之中的体现

公平和自由在贸易之中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市场主体待遇、市场准入、货物运输、价格指导、国民待遇等等,但是严格的来讲,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够恰到好处的体现出公平或者自由的价值取向。比如市场准入制度,每个国家强调的技术标准或者资格标准,是否体现了国际贸易的自由,这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有人理解为在指导下的自由竞争,有些人认为这本身就是对自由的一种限制。因此,本文为了避开这些基于现实问题而发生的分歧,将这一章节的自由和公平讨论,定义在理论上的探讨。

(一)国际经济贸易之中立法上的公平和自由体现

1、国际法方面

为了追求贸易自由化,WTO成员各方通过多次贸易谈判,限制和取消一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本国市场的准入程度,该原则主要表现在:关税保护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我国学者认为,WTO在致力于消除阻碍贸易的因素,增强贸易在国际领域内的自由度。中国在参加WTO时所使用的口号,也是塑造公平自由的世界经济秩序。

欧盟建立的宗旨,体现在经济贸易方面就是将市场统一,实现区域的经济贸易公平自由化。尽管这样解释欧盟的建设初衷,显得略显牵强,但是在欧盟有关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之中,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这样的痕迹。欧盟刻意强化经济统一身份的对外标识之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欧盟自身内外的制度差别实现。在《欧盟进出口贸易法》之中,对于最惠国待遇,进出口关税的协定以及共同进口制度等,都强调内部市场的统一。在强调内部的统一之后,着力塑造欧盟内部的公平自由贸易机制。

中国参与的国际条约,尤其是WTO和众多的中国所参与的国家的双边条约——《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都能看到关于塑造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的字眼。

2、国内法方面

国际法和国内法从来都是具有莫大关联的。国内法方面的立法规定,也彰显着国家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之中所秉持的态度。我国的市场经济立法,缺乏统一的法典形式,而散见于政府颁发的各类知道市场运作的文件之中。比如中国的《海关管理办法》、《民法通则》等国内法,之中为实现贸易自由和公平的各种规定。

(二)公平和自由在实际操作之中的体现

公平较为明显的体现在主体待遇的问题上。WTO所规定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以及相应的国民待遇,都是对于国外市场主体在国内市场所享受的一种公平待遇的体现。这种非待遇的对比标准不同,因此,待遇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此时的公平因为对比的标准不同,也没有统一的可比性。最惠国待遇是针对的第三国对比,是强调不同国家之间国民的待遇差别,而国民待遇则是国外主体与国内公民之间在法律上享受的待遇问题,这些纵然体现在主体之上,但内容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别。

而自由则更多的体现在国家的制度设计上。比较典型的就是WTO所一直致力消除的各种关税。尽管关税的收取也可以根据公民所享受的待遇不同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是根本上而言,这种关税制度的设计更多的是从制度上表达。WTO一直致力于此,试图设计一系列的制度(比如专家组和谈判协商机制)或者通过签订条约,将关税消减至很微弱甚至不对贸易自由影响的水平,这是WTO在制度上对自由贸易的追求。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WTO各项协议的达成都是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WTO对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WTO为坚持全球贸易秩序化和法制化轨道上运行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使人们对自由贸易市场的形,秉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二、国际经济贸易之中自由和公平价值的背离

(一)自由对公平的冲击

WTO希望建立一个经济秩序,这个经济秩序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自由”,因此在追求自由地过程中,产生了对公平的实际冲击。所谓的自由是寄希望于这个市场体制,在一套相对基础性的法律规范或者习惯基础上,各个国家参与市场运行,将市场的运作交付市场自发形成的价值规律作为指导,发挥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我们为了方便理解在这种体制斜向之中,对自由的追求产生对公平的冲击,笔者决定选取两个国家最为对比,即中国和美国。按照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的设想,中国和美国在参与市场竞争之中,应该秉承自由贸易的宗旨,除了基础性的管理性法律规定,应当将市场自由化放置在首位。中美之间在贸易过程中,在关税的不断减让以及其它阻碍自由贸易的因素等不断消除的基础上,中美两国最终实现了自由化程度很高的贸易往来关系。但是,这时候我们回顾我们同样重视的“公平问题”。这时候的公平已经不存在了,双方在贸易的博弈之中,本身就并不处于公平的交易平台,美国基于传统经济的强势,在对中国进行贸易过程中,会处于一种利益支配地位,而中国则显得较为被动。因此,在事实上,中国会进行相关的立法,或者采取相关的措施,按照WTO的相关例外规定,在谈判之中对中国的新生产业或者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经济领域给予保护,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经济安全不受别人控制。那么,在这之中我们看到了追求自由贸易对公平贸易的冲击。这也是目前有学者认为国际市场经济贸易不可能会达到一种完全的自由贸易状态原因之一。

有人因此提出了贸易自由和自由贸易并非一个概念的问题。在此,笔者有意辨析这一对概念。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区分,尽管两者在详细的比较之下会呈现不同的侧重点——贸易自由倾向于描述一种自由的领域而自由贸易则倾向于贸易的一种状态,但是,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贸易自由,其指导精神都是对经济体制自由的一种向往,而且,宏观来讲,两者最终指向实现的理想形式正是自由价值之追寻结果。

(二)公平对自由的限制

如果要公平,首先要明白公平指向的主体是市场参与者。而且这种公平仅仅存在于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最初起跑点,而不是过程和重点。同样的规则,是公平实现的基础标志,是公平实现的基础。较为经典的理解公平的例子是——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公平理论认为主体在参与一项活动时,基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取得自己预期的收益,就达到了实际上的公平。这一理论打破了我们传统上混淆的“相同”概念。理论界认为纯粹的公平可以等同相同,但是纯粹的相同确实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在此关于公平的探讨,就是一种实质上的公平。

前文我们谈到过,公平所指向的对象更多的是主体。WTO贸易规则之中的主体公平一方面指向国家作为大的主体存在,另一方面指向小的个人作为主体存在。对国家而言,公平要求国家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制定之中,享有同等的发言权,以及基于平等而产生的享有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之中设立的权利。在这一点上而言,国家是我们必须考虑这种公平实现的不可回避因素。历史上的GATT和现在的WTO,都存在这备受指责的地方,就是国家由于实力的强弱,在国际经济秩序的设计之中,形成了强国主导的经济秩序,体现了大国的话语权,却忽略了小国家的声音。这一点,无疑是直接的在事实层面点明了追求贸易自由的WTO在主体公平上,尽管有一套保障公平的规则,却没有实现所提倡的“公平”。对于个人而言,个人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之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之中所处的整阶。以中国和欧盟为例,中国在吸引欧盟投资的制度之下,设置了诸多的优惠政策,甚至存在所谓的“超国民待遇”,这间接地从个人层面体现了在追求贸易更加自由的过程中,对公平的一种限制。

(三)自由和公平价值背离原因

形象的去解释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自由式纵向的自由,而公平则重点在于横向的水平度。自由的价值更体现在一种强弱、上下之间的流动而不受过多的人为干涉,使参与者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之中,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优势,由下而上自由。WTO建立的基础理论正是这种比较优势理论。在比较优势理论之中,自由贸易目的正是实现这样的经济秩序。公平则更倾向于水平的平等,就像一个起跑线和跑道的两边,划定一个框架,提供一个运动的规则。可以看出,两者侧重点不同,存在一定的交集,但是,如果强调在国际经济贸易之中的公平,则对贸易自由的限制,无疑是必须的。而追求贸易自由,在实际上难免会对贸易公平残生一定的冲击,其最终的原因,是两者价值指向不同。

我国在以后参与世界经济贸易只需建设之中,两者都有追求的价值,但是究竟是追求自由为主还是追求贸易之中主体待遇平等为主,这需要根据我们的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钟付和.自由与公平的历史纠葛──世界贸易组织主流价值形态源流论[J].比较法研究,2002年02期

[2]乔洪武.经济自由和经济公平的合理范式:约·穆勒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河北学刊,2000 第3期

上一篇: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分析 下一篇:中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