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整体提升

时间:2022-10-02 12:43:20

区域推进,整体提升

教育是学生的教育。只有真正意义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可能获得相对高效的课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求得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就必须同时关注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型,关注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成长,关注学校教学的科学化、专业化管理。

从2012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在全区推进“区域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项目,并将阿左旗列为全区14个项目旗县之一。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实施“区域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项目本着整体策划、分类实施、同步推进、均衡发展的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寻求课堂教学的转型

学习方式的变革始终以课堂教学的转型为前提。各中小学要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师施教、学生受教的被动接受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要建立新的课堂评价标准,课堂结构和学习的组织形式要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摒弃片面追求分数、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简单传授和机械训练。二是要根据本校实际,积极学习、研究和借鉴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并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构建符合本校师生实际的、相对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转型的目标。三是以课题研究进行重点突破,吸纳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中青年骨干力量组成学校课题组,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指导下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在尝试和探索中寻找减负增效的课堂策略,并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借鉴、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以供推广。

总之,学校在寻求课堂教学转型时,一定要立足校本,有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自己的“入轨模式”,形成自己的风格,创立自己的特色。务必着力于课堂教学各元素的深入分析,侧重在教与学关系的实质性改变上下工夫,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相对高效的新型课堂。

二、追求专业化的学校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学校有一个专业的管理机制,需要形成一个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师生发展的专业管理环境。为此,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打破固有观念,为营造专业化管理环境奠定人文基础。

一是学校要积极探索与教改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从激励机制、考核制度、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下工夫,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讨学校教学管理的新理念、新举措,形成本校独具特色的专业化教学管理新体系。二是学校管理层要更新观念,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着眼,认真查找制约本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各种因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源头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提升教学管理的专业化层次,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三是教学管理必须有清晰的目标体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变革的目标和方案,本着尊重学术、以人为本的原则,理性组织教师的教改活动,正确对待课堂转型中的各种探索行为,营造相对宽松的改革环境。四是要积极探索评价改革,构建强调过程、利于发展的教师、学生、课堂评价体系。五是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研训来促进教学管理,要重点关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行为,引导教师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处理、课后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使校本研训活动常态化、实效化。

总之,学校教学专业化管理要求学校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习型、研究型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尊重规律,一切以利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促进师生双边成长、以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为宗旨。

三、探求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之一。课堂转型、教师发展、专业化管理最终均指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关键在于“理念”向“行为”的转化,要通过不同的研训形式来促进这种转化。

一是跟进校本培训。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充分利用外聘专家及本校骨干举办各种培训讲座,从理论层面引导教师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等各种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不同作用。二是跟进校本教研。要利用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骨干力量做公开示范,并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不同的教研形式帮助教师全员从操作层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等各种学习方式的组织和调控形式。通过对个体教学行为和效益的对比分析,切实感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从而引发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高度关注和潜心研究。三是跟进教研中心组建设。以学科教研员为组织者,吸纳各学校各学科具有影响力、研究力的骨干教师组成学科教研中心组。定期组织中心组活动,交流、研讨、反馈,合力研究解决学校在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特别针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展开定期的专题研究活动。四是跟进区域教研。要以解决共性问题为目标,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方法,在区域范围内开展课堂教学“大合作、大教研”活动,搭建起校与校之间互通互动的平台。五是跟进课题研究。要进一步规范教育科研工作,杜绝课题项目“假、大、空”现象,倡导实用研究,从一线教师的实际研究力出发,引导他们关注教学中的小问题、小现象、小策略,在简易灵活的实用研究中逐步提高教科研素养。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必须引起学校及教师足够的重视。为此,应始终将学校、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考评学校课程改革、考评教师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

四、谋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堂转型及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反之,改革的实践也会使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发展,这是一个“学习—实践—发展—实践—变革”的过程。而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学校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要关注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课程标准的再次修订和新教材的普遍推广,要求我们尽快开展新一轮培训工作务必重视实效性,特别要关注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将“请进来、走出去”作为有效的培训措施之一,更要将校本培训作为最重要手段,深入探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训新途径。二要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教师培训重在“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要针对老、中、青特别是新任教师的实际业务水平,按照不同的发展目标选择和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以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地专业成长。三要加强教师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养活动。学校应以本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年教师专业态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调查,对青年教师成长机制、成长环境、成长动力的研究,对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模式和途径的探索,形成本校青年教师培养的连续性策略和方案,总结出一系列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途径、方法和模式,以供借鉴和推广。四是重视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关键是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全员学习氛围,促使教师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认识水平和专业思想,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最终获得专业发展。五是完善激励机制建设,引导教师荣誉的正确导向,大力营造“争先创优、尊重人才”的良好发展环境,尽可能培养教师积极进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真正潜心于研究、致力于教学、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表彰奖励。

综上所述,在实施“区域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项目中,各学校在整体实施、层阶推进的基础上,要根据本校实际,确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力求能够获得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最终形成整体改革的区域特色。

上一篇:解析如何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下一篇:关于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应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