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02 12:21:05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经过几年的非常规发展之后,近两年,这一业务增长速度迅速减缓。商业银行、消费者以及开展这一业务的宏观环境存在的问题限制其发展。要使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得到较快增长,必须改变消费者消费观念,加强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创新以及尽快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个人资信评估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个人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61-02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金融机构为购买消费品的客户提供的一种信贷业务,一方面可以帮助消费者优化其跨期的储蓄和消费活动,提高消费者的个人福利;另一方面,作为房地产、汽车和教育等产业的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可以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中国近些年的个人消费信贷就是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其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本文将对商业银行的这一业务存在的问题做一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及其现状

个人消费信贷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由慢变快的过程。我国最早的消费信贷始于20世纪80年中期,一些商业银行率先在部分大城市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以及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极为缓慢。1997年,我国消费信贷总额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23%,为172亿元。

1998年,我国经济步入通货紧缩时期。为了解决这一宏观经济难题,政府除了发行长期建设公债,搞基础建设以启动投资需求外,最重要的就是启动民间的消费需求。为了在通缩的情况下启动消费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加大消费信贷的力度。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了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两项重要文件:《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和《关于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1999年2月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正式要求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以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和助学贷款为主体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逐步发展起来。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消费信贷余额由1997年17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2 482亿元,在短短的8年间增加了近130倍,年均增长达到十几倍。而同期贷款总额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6%,消费信贷总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0.23%增加到2005年10.9%,增长幅度惊人。

图中显示了自1997年以来中国消费信贷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由图可看出,在最初几年的非常规增长之后,消费信贷的增长率呈现了递减趋势,2005年的增长率达到了8年来的最低点,仅仅为13.08%。因为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管理缺陷等原因,这种下降趋势有其必然性。

二、当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呈下降趋势,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个人消费信贷包括两个主体:消费者以及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而消费信贷业务在一定社会环境前提下开展,我们将从消费者、商业银行以及宏观环境这三个方面分析妨碍这一业务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存在居民收入不高,消费信贷观念淡薄等问题

作为消费信贷主体的消费者,其收入状况和消费习惯直接决定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高,且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从而使得人们“今天攒钱明天用”的积累性消费观念淡薄。加之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没有信贷消费习惯成为影响消费信贷普及的因素之一。

(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消费信贷品种单一、门槛高、手续繁琐导致了较高的交易成本,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尽管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品种有所增加,但主要品种依然只有个人住房和汽车贷款这两项,从这两项业务的贷款额度占整个消费信贷总额的比重就可以看得出来。这导致了消费信贷本身的门槛较高,只有具有稳定的较高收入的人群才有机会接受这一业务。而且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等原因,我国个人消费贷款申办手续繁琐,增加了相当程度的交易成本,从而阻碍了消费者进行消费借贷的需求。

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消费信贷防范机制,也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各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消费信贷的贷前评估和贷后风险控制措施都不尽完善。各银行的风险评估大多是针对信贷业务设计的,面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的风险评估还处于空白或初始阶段。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贷后跟踪管理,也仅仅流于形式,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三)从宏观环境看: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体制和个人资信评估体系,与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与贷款抵押物相关的配套服务不完善等

1.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个人信用活动的方式、组织、管理及配套的个人信用活动的社会程序和运作机制,包括个人信用等级制、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风险管理制度和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制度等。在我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信用环境一直很恶劣,导致了商业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信息成本,以至阻碍了个人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有关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法律规范,特别是保护银行债权的法律不健全,还没有个人担保、破产、信用制裁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而消费信贷期限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银行风险控制困难,很容易造成一些借款人故意钻法律空子,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推广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步伐。

3.与贷款抵押物相关的配套服务不完善

当前,评估机构、房产登记部门、公证处等相关机构办理评估、登记、过户、公证等手续繁琐,时间长,收费过高,加之二级市场的不完善,抵押物难以在短时间变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有效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对策

(一)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大力提倡信用消费

1.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者的信贷信心。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告诉我们,持久稳定的收入是居民长期消费倾向保持稳定的主要因素。持久收入同样可以增加居民对未来收入的确定性,从而增强消费信贷的信心。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有助于增强消费信贷的信心。

2.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转变消费观念,稳定居民的预期心理。因为个人消费信贷是未来的钱当前消费,有助于居民平滑自己的消费路经,从而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所以,社会各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转变“无债一身轻”的传统消费观念,从无债消费变为适度负债消费,逐步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加强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创新,提高银行经营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银行内部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积极扩大消费信贷品种,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消费信贷开发力度,并有效促进扩大信用卡消费。在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加强失信处罚力度的条件下,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大力开发个人消费信贷品种,针对城乡不同消费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特色消费信贷服务。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服务,简化手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根据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数额小、笔数多、贷款次数多、贷款周期长的特点,银行应逐步建立内部相对简便的评估程序和审贷手续,在确保信贷资产完全的前提下,切实简化贷款手续,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贷款申请、评估和审批的时间,提高效率。

(三)尽快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法制环境

1.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加快建立全国统一联网的个人征信体系,不断完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完善银行贷款客户的筛选机制。对个人信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及行为规范作出明确规定,大力培养和提高公民的信用意识,尽快建立覆盖面广泛、科学、有效的个人资信评级和信用查询系统。

2.加强个人消费信贷政策指导和业务规范管理,促使建立起有效的个人消费信贷统计监测分析信息系统,与个人资信管理系统适时对接,对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进行及时督导、规范并定期公布消费信贷市场评估报告,正确引导市场消费。

3.加快完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建设,为银行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提供法律保障。尽快研究制定《消费信贷管理办法》等业务规章,对消费贷款的业务流程、中介评估和风险管理进行统一规范,为业务公平竞争和规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农地使用权证券化、资本化与农地金融 下一篇:从经济心理学到行为金融学的百年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