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基础课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10-02 12:01:00

信息时代基础课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广泛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PPT授课及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在大学课堂里已是普遍现象。同时也提出了一项新课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应对时代信息化的挑战。通过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利用开放课程和共享资源,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积极应对教学过程信息化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开放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80-02

大学基础课程包括了公共基础课、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及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等多门课程,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础课涉及面广,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教学内容基础性强,主要是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一般为一、二年级的必修课程,对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然而,在目前各高校中,基础课往往都是合班授课,数个小班合成一个大班在大型阶梯教室中上课,学生数目众多、层次参差不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础课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多偏于基础理论,内容抽象枯燥,需要教师花费更多心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信息化广泛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体表现在教育技术上,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能力,使得传统的单向的“教”与“学”变成多向的广泛的“教学互动”,转而呈现出多元化、混合式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传授双方平等互动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形成多元、双向、混合的复杂教育传播模式。在这种与以往不同的教学过程信息化的发展大背景下,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教育大辞典》将之定义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显然,教育技术包括了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如:黑板、粉笔、文字教材、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交互网络系统等;还包括了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不管我们所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形式如何,其根本应该是围绕着教育教学的问题来开发、建设,利用各种技术与信息资源,达到优化人才培养活动的目的。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其在声音、光影、色彩等直观表现形式上的优势,在各高校各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定位、关于PPT授课的教学效果也引起了广大教师的不断反思。由于授课内容的不同,PPT授课的教学效果区别很大。以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基础课为例,当讲授机械的运动方式、设计原理时,通过PPT课件中声像、动画等方式创设情境,展示机械运动的细节,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教学过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当讲授理论公式的推导时,许多同学就反映课件翻页快,来不及消化信息,跟不上教师进度。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无法跟着教师推导,其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提高,对公式间的数学逻辑、物理意义领会不深。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论功底的掌握将会大大减弱。因此,有人戏言,“PPT”就是“骗骗他”。在课堂上,如果盲目追求一些让学生眼花缭乱的光电效果,盲目去追求一节课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而忽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那么这样的授课就是失败的。因此,要根据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计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原则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另外,根据所教基础课内容的不同,不要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教育技术现代化”。应以学生为本,不断探索和实践两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的合理结合。

二、利用开放课程和共享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随着中国教育科研等网络的开通, 我国数百所高校网站已建成入网, 实现了学校和图书馆与互联网联网的目标。利用网络教育技术, 可以帮助学生查阅资料, 处理和掌握现代信息, 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范围。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决定在互联网上向社会公布其从本科至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自此,网络上公开课开始流行起来,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经典力学、耶鲁大学的金融理论、东京大学的法与社会等都受到了大学生及社会网民的热烈欢迎。在我国,也录制了很多网络公开课,如:西北大学的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上海交通大学的数学之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等,涵括了文化艺术、经管法学及基础科学等,受到广大网友的好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本教材,有限的参考书,老师以一贯之的讲授”,学生作为信息接受者在台下听课。然而,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为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材,视野也从传统的教室和书本延伸至相关学科的广阔活跃的前沿。这些改变必将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此时,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老师如何教我, 而是怎样学做自己的老师,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网络开放课程。也就是说,网络化教育要求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的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帮助学生自我学习, 自我完善, 努力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将不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以笔者所讲授的理论力学、工程力学为例,我们在教学中把讲授重点放在“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上,而不再仅仅放在概念本身上。在讲述“为什么”时,留下一两个比较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去借助开放性资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有周密的教学计划,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否则面对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学生会不知所措、不得要领。

三、不断学习,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质量及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教学质量。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对基础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喜欢网上淘课,如果课堂教学不能吸引他们,他们就很可能选择逃课。因此,教师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地学习及提升自己。

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今天的大学不仅仅传递给学生们专业知识,还包括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而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灵魂。坚持不懈地从事科研工作,能够促使教师掌握全面的、甚至跨学科的知识,更深刻地理解科学规律,提高对前沿问题的敏锐捕捉能力。只有站得更高,眼界更宽,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新事物、新理论的兴趣,促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从教学实际出发,教师可以主动将优秀的科研成果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纸质教材相结合,发挥教育资源建设在课堂教学中的集成、使用作用。

在高校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科研做得非常好,可是上起课来,学生和教学督导组专家给的评价却不妙。就是“肚子里有货却倒不出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具体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提高教学本身的学术水平。目前教育界有这样一个观点,大学教学不仅仅是技艺性操作,是一种学术活动,具有学术性。美国著名教育家博耶指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显然,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影响到大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大学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和把握所教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及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还要学习一些教学理论,自觉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摸索教学方法。

当前,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虽然多,可以观看开放课程的教学视频,却无法去和授课者面对面交流、探讨。因此,作为可以课堂教学的教师,要抓住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的想法;还可以借助网络手段开设网络论坛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个人看法、畅所欲言的渠道,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李晓锋.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8-111.

[2]胡钦太,唐小旋.论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研究的新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28-32.

[3]卜文华.网络时代教育的特征和教师角色重塑[J].中国成人教育,2008,(8):77-78.

[4]姚利民,綦珊珊.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5]欧内斯特・L・博耶.涂艳国,方彤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 下一篇: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