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测定动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

时间:2022-10-02 11:51:25

气相色谱法测定动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

【关键词】 反式脂肪酸;动物油脂;气相色谱

反式脂肪酸是一类不饱和脂肪酸, 许多研究表明, 反式脂肪酸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机体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干扰, 对血脂和脂蛋白的影响及对胎儿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1]。目前, 关于有关脂肪酸分析的报道较多, 而对动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报道却较少。本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动物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 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仪器 Agilent 6890型气相色谱仪;7683自动进样器;HP Chemstation 化学工作站(美国安捷伦公司);HWS26型电热水浴锅: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

1. 2 试剂和样品 37种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品、三氟化硼-甲醇, 均为Sigma公司产品;正己烷;甲醇、氢氧化钠、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样品选用猪油、牛油、羊油、鸡油、鸭油5种, 均保存于4℃冰箱待检。

1. 3 色谱条件 色谱柱:SP-2560毛细管柱(100.0 mm×0.25 mm×0.20 μm);分流比25:1;柱温: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40℃, 保持5 min,以3.00℃/min升至230℃, 保持10 min;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温度为260℃;载气:高纯氮;柱流速:1.0 ml/min(恒流);氢气流速:40 ml/min;空气流速400 ml/min;进样量1.0 μl。

1. 4 样品甲酯化[2] 取熔融后的油脂样品3~4滴于50 ml三角烧瓶中, 加5 ml 4 mol/L氢氧化钠-甲醇溶液, 使之溶解。于80℃水浴加热皂化回流30 min后加入12%~15%的三氟化硼-甲醇溶液2 ml, 再回流。冷却至室温后加入正己烷和少量饱和氯化钠溶液并轻摇三角烧瓶数次, 静置分层。取上清液GC测定。

2 结果

2. 1 色谱分析中色谱柱的选择由于脂肪酸各个峰之间比较难分离, 较短的色谱柱达不到分离的目的。若要完全分离检测顺、反式脂肪酸, 应采用长色谱柱, 当然也不是越长越好, Sidisy等[3]证明当色谱柱柱长从100 m增加到150 m,顺反式异构体的分离仅有细微的改变, 但分析时间却大大延长。本实验采用的100 m长色谱柱, 能完全分离检测顺、反式脂肪酸。分离谱图见图1。

2. 2 程序升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一级程序升温, 由于十八碳三稀酸甲酯组分较多, 难以分离。考察不同初始温度对样品中反式脂肪酸分离度的影响, 最后确定最佳色谱程序为初始温度140℃, 保持5 min,以3.00℃/min升至230℃, 保持10 min。在此色谱柱温条件下, 37种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品中所有顺、反式脂肪酸都实现了基线分离且分形对称。

2. 3 线性范围及最低检测限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为代表, 测定六种物质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在最佳色谱条件下, 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以各组分浓度为横坐标, 对应峰面积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在0.025~1.000 mg/ml的浓度范围内各物质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4以上。以基线噪声的3倍所对应的浓度为方法的检测限, 检测限3.89~7.85 μg/ml, 完全可以满足检测要求。

图1 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液气相色谱图

2. 4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取同一猪油样品9份, 分别加入高、中、低3个水平的反式脂肪酸混合标准, 样品甲酯化处理后进行测定, 每个水平重复测定3次, 检测结果取平均值。计算结果见表1, 回收率为 86.0%~92.5%。RSD为3.52%~4.63%。

2. 5 样品的测定本实验对50份动物油脂样品采用校正面积归一法进行了定量检测, 检测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为5.15%~7.67%, 均未超过丹麦等国对反式脂肪酸的限制量。

3 讨论

本文建立的动物油脂中反式脂肪酸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具有操作简便, 准确, 各种脂肪酸分离好等优点, 为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翠华.反式脂肪酸危害人体健康.中国油脂,1995,20(5):62.

[2] Kramer JK, Blackadar CB, Zhou J, et al. Evaluation of two GC columns (60-m SUPELCOWAX 10 and 100-m CP sil 88) for analysis of milkfat with emphasis on CLA, 18:1, 18:2and18:3isomers,and short-and long-Chain FA. Lipids, 2002,37(8):823-835.

[3] 美国要求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4,30(1): 117.

上一篇:多塞平镇痛机制研究进展 下一篇:某市中心医院用药差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