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力劳动与体育关系的再分析

时间:2022-10-02 10:43:27

关于体力劳动与体育关系的再分析

摘要:体力劳动在原始体育到现代化的体育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代化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体力劳动与体育的关系则成为体育领域理论研究的基本点。以体力劳动与体育的关系为切入点,揭示体育与体力劳动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从而为体育理论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体力劳动 体育 再分析 关系

1前言

在体育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劳动的实践活动扮演着重要角色,二者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对于二者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为体育的研究与开展增加了难度。本文将从体育与体力劳动的关系着手,在阐明体育与体力劳动联系的同时,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区别,以此为体育的科学化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在阅读体育史、体育原理、体育概论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与本文研究的相关信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大量丰富而可靠的史料来源和理论依据。

2.2比较研究法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针对已归纳整理的资料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体育与体力劳动关系的相关内容,从而得出结论。

3劳动与体育的联系

3.1劳动是体育产生的重要源泉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主要依靠跑、跳、投掷、攀爬等身体活动来获取必需的能源以求得生存,而这些身体活动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在保留其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与相对应的社会生产相结合,经不断整理,社会化加工,不断从原始身体劳动中脱离出来,逐渐趋向独立与完善,在现代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仍可清晰看到劳动的痕迹,例如:标枪、铅球都是从原始社会投掷来获取猎物的身体活动中演化而来的,跨栏是早期人类为逃避野兽攻击或求得生存的一种身体活动形式等等。并且这些演化来的身体活动现阶段已成为强身健体,获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专门性文化活动。

3.2劳动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社会早期,体力和体能是人赖以生存的核心因素,二者关乎一个部落甚至一个群体或种族的兴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更新,人类对获取生存物质的体能、体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社会成员多元化的生存需求,逐渐产生了以提高体能、技能为目的的专门性活动,成为原始体育的萌芽,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体育逐渐脱离其原始形式并发生了质的变化,不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逐渐走向科学化道路。

3.3体育改善劳动行为

体育的参与过程使成员学习、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从而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参与者内心的孤独、压抑等不良因素也得以释放与排泄,使精神得以放松。从它的内外层面来看,体育保证了劳动个体积极、热情的工作状态,激发人最大的劳动力与创造力,大幅度提高其工作效率,有效地促进了人的社会化发展。

4体育与劳动的区别

4.1参与意愿不同

劳动是为谋求生存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主体的主观意愿也主要来自外界环境,参与过程也主要在附加的外部条件下进行;而就体育本身而言,是社会成员为增强体质,愉悦身心而主动参与的过程,是为改造自我,完善人类自身而展开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整个参与过程受主观参与主体的意愿支配,其参与活动多是积极主动的。

4.2实践目的不同

劳动是为满足社会成员需求而投入对现实生活的改造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为改造客观世界。而体育则是人类所特有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身体机能发展、增强体质以获得运动技能、愉悦身心的社会文化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为改造主观世界。

4.3运动机理不同

人类体力劳动过程中,主要是由肢体某一部分或机体大肌肉群参与活动,而缺乏身体各组织的协调参与,因此对机体的锻炼多是局部的、不全面的;体育运动中,锻炼肌群往往大肌群先于小肌群,并逐步实现对大小肌群的动员,调动全身器官、系统的共同参与,其过程呈现出规律性特征,而机体的锻炼则是科学的、全面的,身体组织得以协调发展。

4.4原则及潜在影响不同

劳动的本质是为获取生存的要素,由于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整个过程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现实需求性,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机制来消除劳动过程产生的负面效应,因而往往因长时间局部劳动而造成职业性缺陷或疾病,如腰肌劳损等疾病,威胁生命体健康;而体育的整个参与过程是在科学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有一整套先进的、科学的指导系统作为理论基础,在科学锻炼的同时,采取有效手段消除运动产生的潜在威胁,真正实现了体育健身效益的最大化。

5总结

体育与体力劳动都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有意识开展的社会活动。二者既有较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出本质性的差异,呈现多方面特征交叉性发展的趋势,要正确理解体育与体力劳动的关系,以理论联系实际,深层剖析并把握二者的本质区别与联系,从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实现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农民工体育锻炼的描述性研究综述 下一篇:现代汽车运用与维修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