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足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2 09:02:38

中药足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观察

关键词:中药足浴;心脾两虚;失眠

我院于2013年3月~2015年2月采用中药足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我院门诊失眠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0.3±5.6)岁;平均病程(5.8±2.6)年;轻度失眠23例,中度失眠17例,重度失眠4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1.1±5.8)岁;平均病程(5.9±2.7)年;轻度失眠21例,中度失眠19例,重度失眠3例。两组患者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2 2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分比较(X±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4 讨论

失眠属于祖国医学“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等范畴。《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不静是以不寐也”。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由于久病体虚、思虑劳倦过度等原因,伤于心,则心神失养,扰乱心神;伤于脾,则气血生化不足,血少则心失所养,神无所依而致失眠。故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治疗原则。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中的艾司唑仑,该药通过与γ-氨基丁酸受体亚单位结合,使氨基丁酸受体活化,氯离子通道开放增强,对神经元起抑制作用。但长期使用艾司唑仑有明显的药物依赖性、醒后为困倦、乏力、眩晕等不良反应。足部穴位占全身穴位总数的10%,均与全身器官有相应的关系,温水足浴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功能。本研究采用中药足浴的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药足浴方中党参、白术、黄芪、甘草补益脾气;当归补血养心;茯苓、酸枣仁、远志、夜交藤宁心安神。中药足浴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补脾益气和胃,当归补心养血, 茯苓、酸枣仁、远志、夜交藤养心安神,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和胃,养血安神之功效。同时借助足浴的温热效应,促使中药通过足部皮肤吸收,使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水谷精微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神安志宁,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2]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3] 王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7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86.

上一篇:一号货车:力作货运版“滴滴快的” 下一篇:泮托拉唑治疗胃溃疡疗效观察